第28章 三入长江之役(5/5)
场登陆,击败了守备的清军,缴获大河营守备印。四月,张名振的海军又杀回镇江、仪真,但是仍然没有孙可望大西军的出动的消息,由于军饷困难,张名振向这一带的盐商索派军饷,遭到拒绝后,张名振大怒,指挥战船袭击盐船,焚毁盐船六百艘,这使得清廷\"折耗课赋商本数十万”,之后又撤退到长江口。
五月,张名振率军进逼吴淞关,击毙清军四百余人,夺取各种船只三百七十艘,牢牢地控制东南的制海权。他意犹未足,派出六十只沙船,北上山东的登州、莱州一带的海域,一直到高丽然后才安全返航。
张名振两次欲接济孙可望的东下军队,均以失望而告终。孙可望之所以没有成行的原因,在于大西军的内部分裂开始加剧,他与李定国已经决裂,与永历帝也是貌合神离,与大西军的第三号人物刘文秀也有裂痕,种种原因,导致了他设想的与张名振实现长江会师的计划没能实现。
虽然张名振的海军进出长江如入无人之境,但是粮饷上的不足一直成为其舰队的心腹之患,他南下浙江温州买米七船,以解粮食馈乏的燃眉之急。而后,张名振又一次返回厦门岛,向郑成功提出请求,补充兵力、武器、粮饷等,郑成功答应派遣忠靖伯陈辉率海陆军一万五千人,战船百艘北上支援。于是张名振再次出发北上,这位海上英雄往返奔波于厦门岛与长江之间,其不畏艰辛之精神令人钦佩。
九月,张名振师抵上海县城,上海震动。十二月,张名振海军再一次溯长江而上,在朱家咀劫持并焚毁江西的粮船,深入到南京郊外的燕子矶,不仅南京震动,东南半壁亦为之震动。不过张名振的海军虽然在江面上称雄,在陆地上却难以有效攻破坚固的城池。
1653年、1654年初与年底的三次入长江之役,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战果,破坏了敌占区的经济,对清军的水上力量也进行沉重打击,巩固了南明海军的水上优势,但相比之下,政治意义更加重大,这几次规模不大的北伐,给江南沦陷区的人民予坚持抗清的希望,激励更多的志士仁人为复业事业而奔走,同时也证明了郑成功与满清政府的所谓谈判,不过只是一种权宜之下的策略。也正是因为看到郑成功这种坚持抗清的信念,大西军的李定国才会再度约请郑成功联合作战,会师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