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闽安之失(4/5)
队入浙之后,闽安的守卫力量已经被大大削弱,这才令清军有机可乘。不过郑成功仍然严罚了作战不力的将领。
身为总制的王秀奇,他是负责军纪军法的长官,首先受到郑成功的责问。王秀奇辩解说,这次战役李率泰动用了整个福建省的兵力,而且动用了数万名民夫作为后勤队,开路运输火炮,而我军只能一提督所部的兵力防守,而且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因而各将领之间难以协调作战,王秀奇曾经向郑成功反应过这个问题。当时郑成功不以为然地说:“我提师占据上游,攻服郡邑,伪虏调集应援不暇,省虏何暇及此?副锋之兵,以之战不足,以之守城有余,万一有急,立拔镇兵赴防可也。”可见郑成功在清军进攻闽安一事上,也出现严重的误判。
王秀奇再次强调,清军的开避道路,就是为了运输大量的火炮弹药,清军的火炮连续四昼夜不间断地轰炸,“城垣灰粉,人无站足”,与当年金砺攻打海澄时如出一辙,只是当时郑军是以最精锐的部队防守海澄,而这次只是以偏师驻防闽安,所以王秀奇说:“欲以副锋当之,其能保乎?”
王秀奇所言在理,郑成功虽然没有重罚他,但也降三级,以示他在监管军法军纪上不够严厉。
前提督黄廷在战略判断上出现重大失误,但他能率部英勇抗战,其辖下的右镇余程部在十分不利情况下仍坚持到底,最后全部阵亡,所以郑成功也只将黄廷降三级。
护卫左镇杜辉、援剿后镇林明在救援闽安的战事中,表现消极,两镇没有全力作战,各捆责一百二十军棍,并且两人从镇指挥官被贬为尾名操兵。
各镇中在战斗中最先后撤或逃跑的中低级将领二十四人被处于死刑。
闽安原本是郑成功安插在厦门岛基地与浙江之间的一个重要战略据点,既可以直接威胁福建省会福州,同时也是北进浙江的跳板,闽安的失守,使郑成功的北进计划遭遇严重挫折。
自从郑成功与满清和局破裂后,经过两年多的战争,郑军积极主动出击,给清军以沉重打击,但仍然屡得屡失,广东的揭阳得而复失,浙江的舟山得而复失,闽东的闽安得而复失,挫折啊挫折,但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屡仆屡起,愈挫愈勇,知耻而进,才是真的猛士。
不言败,不放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