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兵临城下(7/7)
兵、金山营参将张国俊率领的一千名步骑兵、杭州协领牙他里所率领的五百名官兵,以及其他各地清军数百人,总人数大约在五千人左右。这些清军基本上规模都不大,如果郑军积极打援,那么这些清军很容易被消灭在南京城外,但是令人深感不解的,是郑成功居然没有发动一次进攻,而是听凭这些清军入城。大约郑成功的想到了当年围困漳州城时所采用的策略,即越多的清军进入到南京城,城内的粮食就越容易消耗掉,如果郑军不能强行攻破南京,就可以坐等清军因粮草不足而困毙,可是郑成功忘了一件事,他是深入敌占区作战,既没有战略预备队,而且也难以长期围困南京。
这些错误最终使得解放南京成为黄粱一梦。
郑成功一直想争取松江提督马逢知反正归明,如果有马逢知强大的骑兵兵团参加南京之役,那么将如虎添翼。但是关键时刻,马逢知却摇摆不定,他以家眷都在北京为由,没有与郑成功达成协议。这使郑成功有几分失望,他差人再次前往联络马逢知,并告诫他:“若至攻破城都后方会,已为晚也。”
然而令郑成功没有想到的是,南京城内的清军已经作好了反攻的准备。清军反攻的时间选择在七月二十二日,与郑军总攻时间是同一天;这究竟是一种巧合呢,还是清军已经侦知郑军的总攻发起时间呢?这就不得而知了。在清军反扑前一天,也就是七月二十一日,郑成功也接到了一份情报,情报透露:南京城内清军已经集结完毕,准备出城决一死战。这份情报并没有提供清军反攻的具体方向,郑成功判断清军很可能选择凤仪门为突破口,因为郑军驻守于凤仪门外的兵力单薄,主力是余新的前锋镇,还有萧拱宸的中冲镇,郑军每镇的作战人员大约二千人,两个镇的兵力也不过四千人,而清军在突击上则可以投入数万人的兵力,形成局部的优势。郑成功紧急下令左提督翁天祐辖下的官兵向前锋镇的驻地靠近,以便支援前锋镇。
但是这个军队调动太过于仓猝了,还没等到郑军加强这一区域的防备力量,清军的反扑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