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虚岁和周岁(2/3)
多在农历收获季八月造籍,以便掌握户口数据用于赋税征收等。
魏晋时期,正元日概念出现,有民间采用“岁首增年”计龄方式的猜测,且庆祝生日的情况渐多,但多数百姓未将生日作为年长一岁的节点。
唐朝时期,官方计龄模式与民间计龄模式走向统一,政府在正月造籍,同时推出“手实申报”,百姓可在正月向当地政府申报年龄,官员在三年一次的造籍期间进行处理。
明末,随着西洋历法传入,顾炎武提出“岁尽增年”,但当时中国并未出现官方认证的周岁计龄方式。
民国时期,下发《就旧历虚岁推算国历实足年龄用表》,表明民间计算年龄仍多按虚岁计龄。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公历的普及以及与国际接轨,周岁在法律、教育、医疗等现代社会各领域成为衡量年龄的重要标准,其计算方式也更加明确和规范。
周岁更侧重于一个人从出生到当前实际存活的时间长度,以出生日期为,每经过 365 天(平年)或 366 天(闰年)增长一岁。这种计算方式与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天文现象密切相关,是自然基础。公历纪年标准化、国际化,使得年龄计算更统一精确,周岁计算在文化交流融合的背景下进一步明确规范。
在法律层面,周岁界定对公民权利义务有明确界定。例如法定成年年龄为 18 周岁,标志着一个人在法律上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独立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签订合同等重要权利义务。在教育体系中,入学年龄、升学年龄等也多以周岁为标准,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教学计划的有序实施。在现代社会的法律、教育、医疗等领域,周岁成为衡量年龄的重要标准。
周岁和虚岁的意义与作用。
在古代,周岁和虚岁用途不同。周岁在农业生产等实际事务中有重要作用,孩子到一定周岁可参与简单农事劳动,精确计算有助于安排成长和劳动任务。虚岁则在社会礼仪、传统习俗及伦理关系中体现价值,如古代婚姻制度中考虑男女虚岁差距,家族族谱也以虚岁记录成员年龄,体现家族传承的连续性和传统性。
近现代以来,周岁地位逐渐凸显。在法律体系、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成为主要年龄衡量标准,如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