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苏联的政委制度(2/3)
代表,他率领苏军发起了冲锋,最终牺牲在了对德作战的路上。
在1935年苏军开始全面实施军衔制时,政委是属于一种军衔,他们那会和军衔挂钩的。
后来到了42年,政委才慢慢变成一个军职。而在整个二战中,苏军政委一直在前线作战的,很多政委都是第一个扛着红旗冲锋的人。
可到了西方国家拍的那些电影里面,苏联政委却成了扮演督战队的角色,躲在队伍的后方,见到后撤的部队就请他们吃花生米,可谓是把黑苏联都写在了脸上。
这也是瓦西里为什称《兵临城下》是一部小丑电影也就不难理解了。
要知道,在二战时期,苏联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比较低,士兵的素质思想普遍是不如政委的。所以这也促使了一支队伍的政委必须身先士卒,绝对不是躲在背后请逃兵吃花生米的人。
整个卫国战争期间,政委的伤亡率达到了60以上,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了。可西方的那些电影却把政委描述成了屠杀自己人的刽子手。
讽刺的是,著名黑色电影《兵临城下》是一部法国人导演,英国人主演,在德国拍摄电影,难怪在黑苏联方面黑的那么狠。
更为有意思的是,最先成立督战队的国家反而是法国,而且法国还是在整个二战中投降最快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家能拍出来一部黑苏联的电影,也不知道这是在打谁的脸,要论不要脸贼喊捉贼这一方面,西方那些国家绝对是祖宗级别的。
苏联政委是苏德战场上苏联死亡率最高比例的职位,苏联政委也是整个军队的精神支柱,一度成为让德军咬牙切齿的存在。
俘虏的苏军士兵可以活着,但是俘虏的苏军政委却一律要枪毙。相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委,苏军的政委更是逆天级别的存在。
作为一支队伍里的最高级别领导,苏军政委是属于文职,主抓军队意识形态思想教育的的文职。
可他们的行为基本和文职搭不上边,每次冲锋永远在队伍的最前列,因此也成为苏军死亡率最高的职责。
苏联最高统帅部为解决这个问题,强行下令不准给政委配武器,只需要在战场督军就可以了,禁止政委参加最前线的战斗。
在苏军政委看来,这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