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求和之声(2/3)
臣也紧接着附和,声音中带着几分痛心疾首,“陛下,若今日咱们选择求和,那天下百姓将会如何看待我朝?我大唐的江山社稷又将置于何地?往后的历史,又会如何书写咱们这一段耻辱的过往?”
然而,主张求和的大臣们却并不认同主战派的观点,他们纷纷站出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反驳。其中一位言辞较为犀利的大臣,振振有词地说道:“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在讲什么尊严威望?难道保住我朝上下所有人的性命,守护住这万里江山,不是更为重要之事吗?若此刻不求和,安禄山一旦攻破京城,咱们所有人都将性命不保,沦为阶下囚,到那时,所谓的尊严又在哪里?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
“没错!” 旁边一位大臣连忙点头赞同,“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咱们暂且求和,并非是怯懦退缩,而是为了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等咱们缓过这口气,重振旗鼓,再去收拾安禄山这个叛贼,也为时不晚啊!”
两拨大臣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一时间,朝堂之上仿佛炸开了锅,争吵声此起彼伏,场面混乱不堪。有的大臣甚至激动得面红耳赤,险些就要动起手来。
李隆基坐在那象征着至高权力的龙椅上,看着下方吵作一团的大臣们,心中恰似十五个吊桶打水 —— 七上八下,纠结万分。他不得不承认,主张求和的大臣所言确有一定道理,如今局势万分危急,求和或许真能在短时间内缓解眼前的危机,为大唐赢得一线生机。但主战派大臣们的话同样在理,割地赔款,这无疑是对大唐荣耀的玷污,是对祖宗基业的亵渎。身为大唐天子,他的尊严与颜面又该置于何处?况且安禄山野心勃勃,贪婪成性,谁能保证他拿了土地和钱财后,就会信守承诺,乖乖退兵,从此不再进犯?万一他得寸进尺,日后提出更多过分、无理的要求,那大唐岂不是要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让朕再想想,你们都别吵了!” 李隆基心烦意乱地挥了挥手,声音中带着几分疲惫与无奈。大臣们见状,这才勉强安静下来,但他们心里都明白,这个决定关乎大唐的生死存亡,无论选择哪一方,都意味着要承担难以估量的巨大风险。而此刻的李隆基,已然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必须尽快做出抉择,因为局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每耽搁一刻,大唐的危机就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