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新的合作伙伴(2/4)
产量提升中的应用。
3 探索新型土壤改良方案,以提高土地肥力。
经过多轮谈判,双方最终决定在三个领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李强表示:“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希望通过与更多国际顶尖机构的合作,将农场打造成一个集科研、生产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接下来,李强又先后访问了几家在美国和日本的知名农业科研机构。每一次考察都让他对合作的可能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回国后,李强立即投入到具体的合作项目中。
农场的第一项合作项目是与ai机构共同开发智能农田管理系统。双方的研发团队经过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 无人机监测:利用高性能无人机对农田进行定期扫描,获取作物的生长状况、土壤湿度等数据。
- 智能传感器网络:在农田中布置传感器节点,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参数。
-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灌溉、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的最优方案。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第一套智能农田管理系统终于在农场落地应用。测试结果显示,相比传统管理方式,这套系统能够将作物产量提升15-20,同时节省30以上的水资源和肥料用量。
基因编辑技术是第二个重点合作方向。李强非常看好这一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他希望能够通过这项技术改良农作物的品质,提高其抗病性和产量。
在此过程中,农场与另一家合作伙伴——位于美国的农作物基因研究中心(crops noics b)开展了紧密合作。双方的研究团队共同致力于一项名为“超级水稻”的研发项目,目标是培育出一种能在恶劣环境下生长,并具有高产量、强抗病性的水稻新品种。
经过数月的努力,研究团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成功将一种能够在干旱条件下存活的基因引入到普通水稻中,使得改良后的水稻在缺水状况下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产量。
随着国际合作项目的深入开展,农场逐渐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农业科技人才。这些年轻人大多拥有丰富的专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