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赴苏(二)(2/3)
走在海参崴的街头,着名的海参崴火车站已然映入眼帘,这座建筑气势恢宏,作为连接红色联盟各地的重要交通枢纽,此时正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三人逛着逛着,发现了一条满是中国元素的街区,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街道上,沿街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周亦云突然看到一家卖热干面的小摊,顿时来了兴致,连忙招呼林娥和周卫国过去。三人在小吃摊前坐下,周亦云大方地对老板说:“来两碗热干面,今天这顿我请!没想到在海参崴还能吃到家乡的味道。”
不一会儿,老板便将热气腾腾的热干面端了上来。老板打量着他们,开口问道:“几位客官,我看你们的穿着和口音,莫不是刚到海参崴?”
林娥笑着回应:“是啊,我们是来留学的学生。”
老板听后,不禁叹了口气,感慨道:“如今大家都往樱花国、欧洲、美国留学,没想到还有人来红色联盟。”
周亦云好奇地追问缘由,老板神色黯然,缓缓道来:“十月革命后,红色联盟对咱们华夏人的政策越来越收紧。就说 1925 年吧,华商经营的饭店、商铺,经常被随意关闭,还得交高额税费。新政权建立后,更是打击华商会,没收财产、课以重税,华商在零售业根本干不下去,只能退出。就连中俄合办的华俄道胜银行,在海参崴的码头、地产、货物,全被政府充公,华商在金融领域也遭受重创。所以好多人都走了,以前这儿有十多万人,现在只剩下 63 万人,比战前少了一半还多。”
一番交谈后,他们才知道老板曾是道胜银行的雇员,下岗后为了糊口,才开了这家面馆。周亦云又问:“那您为什么不回国内呢?” 老板苦笑着说:“我已经和一个朝鲜女人结婚生子,再说红色联盟现在战争结束了,安全还是有保障的。”
亦云等人听闻老板的讲述,一时都沉默不语,心中满是复杂滋味。周亦云望着碗里渐渐变凉的热干面,思绪飘远,终于深刻理解了为何在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侨不仅踊跃捐钱捐物,更有众多年轻人,哪怕从未在华夏生活过,是土生土长的外国人,也义无反顾、不远万里回到祖国报效国家,视死如归。
他暗自思忖,在红色联盟,华夏人的处境已然如此艰难,在其他地方想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