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流民潮涌,困境思变(上)(2/4)
来做文章。”
“主公的顾虑非常有理。”徐庶顺着袁尚的思路分析,“世家可能会暗中挑唆流民闹事,制造混乱,然后将责任推给我们的改革政策,甚至向朝廷告发主公不顾民生,妄图改革。”
“不止如此。”袁尚停下脚步,背手而立,“现在冀州虽无大的动乱,但周边各州却未必安宁。特别是关东一带,天灾人祸不断,流民只会越来越多。若一味被动应对,终非长久之计。”
徐庶点头表示赞同:“那主公有何良策?”
袁尚转过身来,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其实,这或许是个契机。之前我们一直在谋划如何治理冀州、改善民生,但受限于人力和财力,不少计划只能缓步推进。如今邺城钱庄、商会、工坊运作顺利,积累了相当财富,加之今年秋收刚过,冀州今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或许可以借此机会,将一些构想提前实施。”
“请主公明示。”徐庶恭敬道。
“第一,道路建设。”袁尚在室内踱步,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宏图,“冀州境内道路破败,阻碍了商贸往来和政令传达。我们可以组织流民修建一条贯穿冀州南北的大道,并修缮各郡县间的支路,既安置了流民,又改善了交通。”
徐庶眼前一亮:“此计甚妙!道路修好,不仅便于商旅往来,增加冀州财富,也有利于我军调动和政令传达。”
“第二,工坊城扩建。”袁尚继续阐述,“邺城外的工坊区发展迅速,人口日增。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将工坊区扩建成一座附属城池,既解决流民安置问题,又能扩大生产规模。”
“确实可行。”徐庶赞同道,“工坊城若成,不仅能容纳大量流民,还能吸引更多工匠和商贾,壮大冀州实力。”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 兴建书院。”袁尚语气中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冀州改革推行以来,最大的困境不在于物资或政策,而在于人才匮乏。我们缺乏足够的忠诚干吏贯彻政令,也缺乏能与世家抗衡的文化阵地。”
徐庶深为感触:“主公所言极是。冀州世家之所以能盘踞数代,除了财力和人脉外,关键在于他们垄断了文化教育。寒门子弟难以获得良好教育,更遑论入仕为官。”
“正是如此。”袁尚面色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