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流民潮涌,困境思变(上)(3/4)
严肃,“我欲在邺城建一座大型书院,广纳寒门学子。一方面培养忠于朝廷、愿为民请命的官吏,另一方面打破世家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待书院建成,再推行启蒙读物,普及教育,开民智,方能从根本上动摇世家统治的基础。”
徐庶心中震动,几乎想要抱拳长跪:“主公此计,非一时之谋,乃百年大计也!若成,冀州必将人才辈出,民智大开,再不为世家所制。”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袁尚拿起案几上的地图,摊开在桌面上,“道路建设可即刻开始,以邺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工坊城的选址我已有腹案,就在邺城东郊的工坊区一带,那里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可容纳数十万人口。至于书院,则需建在一处僻静之地,利于学子潜心修习。”
徐庶凝视着地图,思索片刻:“主公的构想极为宏伟。不过,此三大工程若同时进行,所需人力物力恐怕不小,冀州府库虽殷实,恐难以全部支应。”
“这点我已考虑到了。”袁尚胸有成竹,“道路建设和工坊城扩建可以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流民参与。给予基本口粮和少量钱币作为报酬,既解决了他们的生计问题,又能完成建设。至于资金,除了府库拨款外,还可以向商会和大汉钱庄融通。”
徐庶点头赞同:“如此一来,确实可行。只是,世家那边…”
“世家自会有人应对。”袁尚笑道,“这些工程看似与改革无关,实则是在为改革打基础。世家若想阻挠,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何况,道路建设、城池扩建历来是地方官府的职责所在,他们反而不好公然阻挠。”
徐庶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主公这是借着安置流民之名,行强化冀州根基之实,主公高明!”
“话虽如此,但流民安置确实是当务之急。”袁尚正色道,“我需要你立即拟一份详细计划,包括人员调配、物资准备、工期安排等各个方面。三日内交到我手上,我们要在寒冬来临前启动这三大工程。”
“遵命!”徐庶抱拳应道,眼中满是敬佩。
袁尚转向窗外,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冀州大地上。他心中涌起一股使命感:冀州的未来,已经在他的构想中逐渐成型,而这些流民,将成为他改变这片土地命运的重要力量。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