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化腐朽为神奇,纸张问世待有时(2/4)
…总之,各种拖延之法层出不穷。”
袁尚放下手中的一份关于水泥窑产量提升的报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眼中闪过一丝冷冽:“意料之中。范岄老狐狸,这是想用拖字诀,跟我们耗时间,等着洛阳那边的风向。”
荀攸在一旁补充道:“庶几如此。世家在地方上盘根错节,关系网密布,他们若铁了心要阳奉阴违,确实能制造不少麻烦。”
袁尚点点头:“元直,公达,你们说的我都明白。传令下去,对那些明确配合、主动申报的,予以表彰;对那些消极怠工、暗中作梗的,也不必客气,寻个由头,抓几个典型,杀鸡儆猴!告诉他们,我的耐心是有限度的。”
徐庶和荀攸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然。主公这是要软硬兼施了。
正在此时,一阵环佩叮当的轻响伴随着淡雅的墨香传来,蔡琰捧着两卷整理好的书稿,款款走进书房。
她来到袁尚身边,将书稿轻轻放在案上,柔声道:“夫君,幸不辱命,《三字经》与《千字文》已按您的意思,斟酌修订完毕,请夫君过目。”
袁尚精神一振,连忙拿起书稿。经过蔡琰这位当世大才女的润色,原本只是基于后世记忆默写的初稿,不仅文辞更加精炼优美,用典也更为贴合汉末的语境,读来朗朗上口,意蕴深远。
“妙!妙极!”袁尚连连赞叹,看向蔡琰的目光充满了欣赏与感激,“文姬之才,果然非凡!这两部蒙学之书,有了你的斧正,必将成为开启民智、传承文化的利器!”
蔡琰被夸得有些羞赧,微微垂首:“能为夫君分忧,助益冀州教化,是琰的荣幸。”
徐庶和荀攸也凑过来看了看,皆是赞不绝口。
荀攸抚须道:“主公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有了这两部简明扼要的蒙学读物,再配合即将兴建的书院,假以时日,冀州必将人才辈出,世家垄断文化之局面,可徐徐图之矣!”
“是啊,”徐庶也兴奋道,“只是……主公,此二书要推广开来,恐怕耗费不菲。如今通用的书写之物,无非竹简与绢帛。竹简笨重不说,刻写也费工;绢帛倒是轻便,可价格昂贵,寻常百姓之家,如何负担得起?若只在世家子弟间流传,岂非违背了主公开启民智的初衷?”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