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测试(4/5)
的,是老朋友侯百岁的学生。他心里暗自琢磨:为什么老爷子急匆匆地让我看这篇论文?是这个博士生涉嫌剽窃咱们学校的学术成果?还是他的研究成果和咱们什么课题撞了车?又或者,老爷子想让学院引进这位博士?
成老爷子继续吩咐道:“打开看!”
“好的。”
张安平作为杰青、博导,看过的各个学校的博士学位论文估计有上百册,早就轻车熟路。打开论文,惯例是《原创性声明》《摘要》《目录》之类的东西,都很简短,但《摘要》是一篇论文的微缩版本,主要叙述该文研究的问题、创新点及其价值,让他稍微多停留了几秒钟,然后就是正文的引言部分。翻到此处,他停了下来,抬头看着成老爷子,等待他的指示。
成老爷子有些不耐烦:“看正文呀!”
“是、是。”张安平看了一眼墙上的时钟,现在已经五点,再看看手里将近一百页的论文,心想:今天的晚饭估计是泡汤了,就是不知道夜里几点能回去。
博士学位论文,是很多学者从事研究的敲门砖与踏脚石,代表了他在学生阶段冥思苦想、殚精竭虑所能达到的知识巅峰和能力巅峰。我们在日常翻书,特别是看文史哲类书籍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句话:“这本书是我的博士论文”或“本书是由我的博士论文补充/修改/加工/……而成”。所以,很多人开玩笑说,博士学位论文是人生第一部专着,也是学术生涯的基业。
虽然也有不少人博士论文写崩了,或者写得很差,依然在以后的科研中取得辉煌的成绩,比如张益唐,但那些人终归是极少数,尤其不能忘记他们在此后几十年学术生涯中面临的巨大艰辛和加倍的拼搏努力。就像张益唐博士毕业后曾经当过会计、刷过盘子、送过外卖。
同样是博士学位论文,相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动辄几百页,理工科特别是数学往往显得很单薄,一百页就已经是非常饱满、非常充实了,其中的推理、运算、思考、演绎、逻辑也更加丰富厚重,非常考验人的智商。张安平前几页还看得比较快,到了第七、第八页的时候,已经开始挠头,想要起身去拿纸笔。
这时成老爷子突然说道:“已经过去了十分钟,你还没有看完前十页。”
张安平眼睛微瞪: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