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三、互相伤害(上)(2/3)
,他们来得及写论文么?”
“来得及!你忘了保罗·埃尔德什?”邱老爷子反问道。
搞数学研究,还真没几个人不知道这位埃尔德什的,不是因为他获得过柯尔奖和沃尔夫奖,而是他创造了一项历史记录,终其一生共发表1475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包括与他人合写的,与其合作的人数也很夸张,是511人),数量位居史上数学家之最,另有着作32部,被称为“20世纪的欧拉”。
——为什么称埃尔德什是“20世纪的欧拉”呢?因为欧拉也很吊,他一生共发表856篇论文和31部着作,平均每年写作论文800多页。除了教科书外,他的全集有74卷。彼得堡科学院为了整理他的着作,足足忙碌了四十七年,而欧拉也就只活了76岁而已。
邱老爷子继续说道:“就像职业作家,不管他有没有灵感、有没有伟大的构思,日常总是要动笔写的,区别无非在于写出来的东西质量高低。事实上,一个作家终其一生,又能写出几篇震撼人心、载入史册的好作品?同样道理,所有的数学家,包括你、我,只要想写论文,一两个月总能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论文来,只是质量有高低而已。”
徐生洲这才放心下来:“有论文就好。这次研讨会的主题定为‘霍奇猜想及相关问题’,希望能通过激烈的研讨,碰撞出更多更有创意的想法来。”
邱老爷子道:“名单上那些人不少都是成名成家已久的,虽然创造力有所下降,但他们的眼光、判断力还是有的,你找他们请教肯定没错。对了,你最近研究进展如何?”
徐生洲看了眼系统里已经193的进度,回答道:“正在稳步推进,争取按照之前的预期,在两到三年内完成这项工作。”
邱老爷子犹豫片刻:“霍奇猜想非常艰深,确实是检验数学天才最好的试金石,也是数学天才证明自己最有力的工具。但它不像之前的费马大定理、庞加莱猜想,前人已经积淀了丰厚的成果,前方已经展露出隐约的亮光。解决它,更像是一个人在暗夜中探索前行,不知道漫漫前路中会出现什么巨大的沟坎、难以翻越的高山。所以,我建议你在研究霍奇猜想之余,可以顺带着研究些别的问题作为调剂。”
邱欣东的话听起来有些耳熟,感觉有几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