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三、鉴定(3/5)
道意味着什么吗?堪比殷墟甲骨、敦煌遗书啊!”
古籍研究和版本鉴定的圈子就那么大,全泰来这一叫喊,顿时引来一大票的关注:“老廖!老全!”
“哟,你也来了?我还以为你编《再造善本》脱不开身呢!”
“这么大的事儿,我能不来吗?”
“全老师,您好!”
“好好好,咱们有几年没见了!”
寒暄片刻之后,大伙儿都围在展示《永乐大典》的几个玻璃展柜旁边,开始切入正题,毕竟这才是全场焦点所在,足以影响未来十年文史哲研究的方向。其他小鱼小虾,还有凑热闹的新闻媒体记者,则闭上嘴巴,安静地围在他们周围,倾听专业人士的高论。
圈内人都知根知底,全泰来也不玩虚的,直接开始点将:“左启年老师,你对明清抄本最有研究,你们国图又藏了不少册《永乐大典》副本,请你先说说你的意见。”
左启年是个看上去很斯文的中年人:“那我就抛砖引玉,先谈谈我个人的看法。首先,如果真有人对《永乐大典》作伪,无疑是史上最愚蠢的行为。为什么呢?因为《永乐大典》绝大部分已经散佚,根本没有抄袭借鉴的地方;但它又没有完全散佚,在国内外还存有零零散散的几百册,而且清代还有从中辑录出几百种书,想作伪,在内容上必须和这些现存的材料相吻合。再加上《永乐大典》篇幅那么大,光纸张、抄录、装表花费就不是小数目。如果作伪,估计成本都要几千万、上亿,还是做出一眼假的西贝货,岂不是得不偿失?从展示的这几册来看,规格、笔墨、内容都不像凭空臆造的,如果全套内容都是如此,那我倾向于这部《永乐大典》应该比较靠谱。但这是不是《永乐大典》正本,或者说,有没有可能是《永乐大典》在明代或清代的另一个抄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现场马上有人质疑:“老左,你怀疑《永乐大典》在明清还有另外抄本,这一点我不敢苟同。要知道《永乐大典》体量那么大,不仅有文字,还有图画,还涉及到造纸、砑光、装池等诸多环节。我记得明代嘉靖年间抄录《永乐大典》副本,仅抄写人员就有109人,在举国之力支持下,历时五六年才竣工。抄录副本这么浩大的工程,只能是朝廷组织的大规模行为。如果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