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各大王朝的兴衰17(2/3)
中的道理”徐爱也插嘴道,“这不,现在白鹰也在干这事嘛……”
“不过呢,新华夏可不会再和当年的慈禧一样了……”
“这些外邦人,早就把大清看透了,他们利用大清【天朝上国】的心态,选择面子损失,里子获实利。”罗玉华继续道。
“在高卢国主动提出想停战议和时,李鸿章发电报给张之洞说必须遵旨办理,不可失信。”
“高卢新执政与议院商定,若不照津约,即集饷二百兆法郎,添兵大战”。
“这高卢国人都还没来得及说话,李鸿章先替高卢人说了,难道他是高卢国的代理人?”
“而且事后,他又主导与高卢签订《华夏高卢会订越猴条约》。
“大清明明打了胜仗,却还是丢了越猴,窝囊啊。”
“李鸿章的小心思,用周馥的话说就是怕高卢舰北上,他这北洋大臣招架不住。”她继续道,“而事实证明以战促和才能和。”
“如果想以和促和那根本是痴人说梦。你在战场上都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还想得到?”
“李鸿章因为自己的那点小私心,竟然连这些基本道理都忽视了。”
“到了公元1885年4月,他又主导与八嘎签订了《华夏八嘎天津条约》,不仅让大清从棒子撤兵,而且让八嘎意外获得与大清对棒子同等出兵权。”
“二这,为后来爆发战争埋下了隐患。”她叹道,“作为当时大清的主要和直接负责人,李鸿章想以绥靖政策求和平,那自然是缘木求鱼不可得,从而种下了失败的苦果。”
“绝口不谈和议事,千秋唯有左季高。”
“跟着左公打仗,绵羊也能成猎狗。”她徐爱接替她继续道,“而李鸿章则恰恰相反,他明明能胜、已胜,但还是一味避战、求和。”
“你越怕战,人家越是逼上来,越想避战求和,越是难得和。”
“所以说他被人上折有六可杀之罪,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卖国贼,可一点都不冤枉。”
“平心而论,李鸿章绝对是继林则徐之后,看当时蓝星大势最清晰的华夏人,也是他说出了那句振聋发聩的,华夏正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在此时的外部情况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