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金牌(6/7)
采访,当看到一整村都在参与蜡染这件事,就被这样的场景所震撼、所打动,开始深度认知自己生长这片土地。
“当天,我花了20元买了一小块染布,目前是馆内的一号藏品。”王小梅说,每一次的采访,都被贵州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与蜡染创作的结合所折服。“了解得越深,越感知时间不够,越要把蜡染保护这件基础性的事做好。”
正如陈宁康先生所说,“我们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地方,这些人和他们的生活习俗以及他们的艺术。我们对少数民族的感受和理解的强烈欲望,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载体,这就是蜡染。”
博物馆以贵省非遗资源多年的研究成果为依托,运用人类学、口述史、博物馆学等方法进行研究,对本土多元民族文化进行转化和运用。
馆内的展品根据地域分类,井然有序地陈列,包括用于蜡染的工具如蜂蜡、蜡刀、染缸和织机等。
建馆以来,馆长王小梅一直广泛采集全省以少数民族蜡染工艺为主的民族仪式类和生活类物件。
目前,馆内有蜡染、刺绣、民俗物件等6000多件(套)藏品。
蜡染加工步骤复杂,流程繁多,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蓝底白画,至简之色,开出至繁之美。
纹样是蜡染绘画的源头,几百上千年来,它们在贵州的大山里沿袭传承。“因为时间的久远,它们的延续显得尤为迫切。”
2018年,王小梅带着自己研究了20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项目回到家乡观山湖区金华镇翁贡村,建立了以非遗基础性研究、非遗培训、研学、文创为基础的手上记忆博物馆。
“黔省民族文化是多元的、是值得深入研究学习的,它有着甄别世界的价值,蜡染这种带有古法靛染的传统工艺。”王小梅说,文字产生前的早期文明,人类用各种符号和图形来与自然交流,而这些美丽的图形纹样神奇般地被完整保存在贵州少数民族的蜡染服饰里代代相传。
博物馆藏品丰富,涵盖了蜡染、刺绣等多种民俗物品。
在馆长王小梅看来,一件精美的服饰,一片技艺精湛的蜡染,都不是一件简单的物件,而是连接个体与族群、村落和社会的媒介,是传承千年的文化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