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顾炎武(5/6)
顾炎武沉思片刻:“没错,人员筛选和保密工作必须做到万无一失,绝不能再给清廷可乘之机。”
有一次,顾炎武和李因笃为了躲避清军的追捕,藏身在一个山洞里。山洞又湿又冷,两人又饿又累,但他们依旧在黑暗中讨论着反清复明的策略。
顾炎武打趣道:“这山洞可比我住过的破庙还糟糕,不过等咱们成功了,这说不定还是个‘革命圣地’呢。”
李因笃被逗笑:“那到时候,可得好好给后人讲讲咱们在这里的‘艰苦岁月’。”在困境中,他们用乐观和信念支撑着彼此。
李因笃突然说:“宁人,我想到一个新的联络方式,或许能避开清廷耳目。”
顾炎武连忙追问:“快说来听听。”
李因笃详细阐述后,顾炎武点头称赞:“此计甚妙,这样一来,我们传递消息就安全多了。”
在游历和与朋友们的交流中,顾炎武的思想逐渐成熟。他开始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撰写成《日知录》。他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在书中探讨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领域的问题。
他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希望能唤起天下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每个人都应当为天下的兴衰负责。”顾炎武在书中写道。
同时,顾炎武对古音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发现,古音学对于理解古代经典和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于是,他潜心研究,查阅大量资料,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着成《音学五书》。他在书中对古音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整理,为后世学者研究古音学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流逝,顾炎武渐渐步入晚年。他选择定居在陕西华阴。这里“绾毂关河之口”,是兵家必争之地,便于观察天下形势。
在华阴,顾炎武继续着书讲学,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他的身边聚集了许多学生,他们慕名而来,聆听他的教诲。
康熙年间,朝廷多次征召顾炎武。先是开博学鸿儒科,希望他能入朝为官;后又邀请他参与修《明史》。
朝廷使者满脸堆笑,对顾炎武说:“顾先生,如今盛世太平,圣上求贤若渴,先生才华横溢,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