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华夏曙光大禹(4/9)
中。大禹意识到这是治理沼泽的绝佳植物,于是组织民众大量培育种植。
有民众问:“大禹,这藤蔓真能治好沼泽?”
大禹肯定地说:“此藤蔓生命力极强,定能助我们一臂之力,大家放心种植。”
当治理一处被高山环绕的盆地积水时,大禹没有盲目地挖掘排水通道,而是先测量四周山体的高度和岩石结构。他发现其中一面山体的岩石较为疏松,且山后有一条天然的河道。
于是,大禹决定从这面山体开凿隧道,引导积水穿过山体流入河道。这一方案起初遭到一些民众的质疑,他们担心开凿隧道会引发山体崩塌。
大禹则亲自挑选了一些经验丰富的石匠,仔细规划开凿的角度和深度,并在施工过程中设置了许多支撑结构。
经过数月的努力,隧道终于打通,盆地积水顺利排出。在隧道开凿过程中,发生了轻微的山体震动,大禹镇定自若,指挥民众撤离危险区域,待震动平息后,检查支撑结构,调整开凿方案,继续施工。
一位石匠担忧地说:“大禹,这隧道开凿太危险了,我们是不是该放弃?”
大禹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危险虽大,但只要我们谨慎施工,定能成功,放弃就会前功尽弃。”
在另一个地区,洪水常常因为暴雨季节的集中降水而泛滥成灾。大禹观察到当地的地形特点后,设计了一种“梯级蓄水”的方案。他带领民众在河流的不同地段修筑了一系列高低错落的堤坝,形成了多个小型的蓄水区域。
在雨季时,这些蓄水区域可以依次储存过量的河水,避免河水一下子涌入下游造成洪灾;在旱季时,储存的水又可以缓慢释放,用于灌溉农田。
在修筑堤坝时,大禹借鉴了一种古老的筑堤方法,用糯米混合泥土,使堤坝更加坚固耐用。
一位老者好奇地问:“大禹,这糯米混合泥土的法子是从何而来?”
大禹回答道:“我在治水途中,听闻古老传说中有此方法,便尝试运用,果然有效。”
历经十三载春秋的艰苦奋战,洪水终于被驯服。大地仿若从沉睡中苏醒,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田野里嫩绿的新芽破土而出,像是在欢呼新生;百姓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重建家园,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