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无为而治的老子(4/6)
的同时,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后,老子又言:“徒儿们,且看那天地之间,春日繁花盛开,秋日草木凋零,此皆自然之道。人亦应法自然,不可强为。”
子渊思索后道:“师尊,若遇外敌入侵,亦不可为乎?”
老子摇头道:“非也,守土卫国,乃是顺应大义,此亦在道之中。但不可穷兵黩武,妄动干戈,需审时度势,适可而止。当面临外敌威胁时,奋起抵抗是为了守护家园与百姓,这是符合道义的行为。然而,若一味地追求战争与征服,不顾百姓死活与天下苍生的安宁,便是违背了道的本意。真正的智者,应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寻求平衡,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和平与安宁。”
彼时,齐鲁大地之上,孔子心怀恢复周礼的崇高志向,率领着一众弟子,不辞辛劳,千里迢迢地奔赴洛邑,前来向老子问礼。
众人满怀敬畏地走进那间堆满了厚重竹简的屋子,只见老子正安然静坐于其间,他的身影仿佛与周围那浩如烟海的典籍融为一体,散发着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气息。
孔子极为恭敬地向老子行礼之后,便敞开心扉,倾诉起自己心中对恢复周礼的炽热执着,以及在追寻过程中所遭遇的诸多困惑与迷茫:“先生,吾周游列国,欲复周礼,使天下归仁,然诸侯多不听从,吾之大道难行,此为何故?”
老子微微抬起那仿若藏纳着无尽智慧的眼眸,声音平和却又仿若洪钟般振聋发聩:“君之所言,不过是礼之表面形态罢了,然而礼的根源与本质,实则在于人心的淳朴无邪,以及那自然而发的本真之道。倘若仅仅徒具礼仪的外在形式,却丧失了其内在蕴含的真挚心意与精神内核,便恰似那失去了根基的树木,虽能短暂存活,却终究难以长久屹立。昔年,周室盛时,诸侯拱卫,然幽王烽火戏诸侯,失信于天下,礼崩自此始。后平王东迁,王室衰微,诸侯野心渐长,皆因人心背离正道。齐桓公曾借尊王攘夷之名,一匡天下,然其霸业背后,亦藏着诸侯间权力的角逐与欲望的膨胀。”言罢,老子缓缓起身,开始踱步。
他从鸿蒙初开的天地初始谈起,论及阴阳两极的相互交替、此消彼长,进而深入到世间万物的相生相克、循环往复之理,又提及上古贤君如尧、舜、禹无为而治,天下晏然,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