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乔达摩·悉达多(10/11)
而且佛教鼓励人们勤奋努力,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取财富,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不忘精神的修养与提升,这样国家的经济会繁荣发展,社会秩序也会更加稳定和谐。”
国王静静地聆听着,心中的疑虑逐渐被释迦牟尼的言辞所打动。他开始重新审视佛教,经过深思熟虑,终于认识到佛教或许真的能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于是,他逐渐改变了对佛教的态度,下令解除了对佛教的禁令,允许佛教徒自由地传教与修行。这一决定犹如一阵春风,吹遍了摩揭陀国的每一个角落,佛教在这片土地上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信众数量与日俱增。
在毗舍离城,城中爆发了严重的瘟疫。那是一场可怕的灾难,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城市。大街小巷弥漫着恐惧与绝望的气息,人们纷纷紧闭家门,不敢外出。
但释迦牟尼心怀大慈悲,毫不畏惧瘟疫的肆虐,毅然带领弟子们匆匆赶往灾区。他们在城中的广场、庙宇等空旷之地设立了临时的救助点,四处寻找草药,有的弟子深入山林,不畏艰险,攀爬陡峭的山峰,穿越茂密的丛林,只为寻找那珍贵的救命草药;有的弟子则在城中熬制汤药,炉火熊熊燃烧,药香弥漫在空气中。他们还为那些饥饿的人们提供食物和干净的水,安慰那些因恐惧而颤抖的人们,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佛陀的慈悲行为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这座被瘟疫笼罩的城市。
许多人在康复后,怀着无比感恩的心纷纷皈依佛教,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是佛陀的慈悲与佛法的力量拯救了他们的生命与灵魂。
有病人虚弱地问:“佛陀,为何我们遭受此难?”
释迦牟尼慈悲地回答:“世间诸苦,皆有因缘,此乃无常之体现,修善可离苦。就如同种下恶因,便会收获恶果,而我们现在所遭受的苦难,也是往昔业力的结果,但只要我们心怀善念,积极修行,便能摆脱苦难的轮回。”
又有病人问:“如何修善?”
释迦牟尼说:“心怀慈悲,关爱他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便是修善之始。在日常生活中,尊重每一个生命,不贪图他人财物,保持身心的纯净与正直,以善言善语对待他人,远离不良的嗜好与行为。”
在佛陀的指引下,毗舍离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