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乔达摩·悉达多(8/11)
得等;集谛,则是明白痛苦的根源在于贪嗔痴等烦恼与业力的积累;灭谛,是追求解脱痛苦的境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修道,便是通过八正道等方法,修正自己的言行与心念,逐步走向解脱。”
目犍连接着问:“此四谛之理,如何在生活中践行?”
释迦牟尼举例说道:“比如面对欲望,当知其无常,不被其迷惑,以智慧克制,便是修道之法。就像看到美味的食物,不应被食欲驱使而暴饮暴食,而是要思考食物的本质,仅仅是为了维持身体的生存所需,不应过度贪恋其味道与口感;看到华丽的服饰与珍贵的珠宝,不应被虚荣所蒙蔽,而是要明白它们只是外在的装饰,无法给内心带来真正的满足。
舍利弗和目犍连专注地聆听着,他们的眼神逐渐明亮起来,心中的迷雾仿佛被释迦牟尼的话语一一驱散。
释迦牟尼向他们讲解了四谛、八正道等核心教义,其深邃的智慧和慈悲的心怀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此前在精神探索道路上的迷茫。
舍利弗和目犍连犹如黑暗中看到了曙光,心中豁然开朗,当下便认识到这才是他们长久以来追寻的真理。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原来的信仰,虔诚地投身于佛教门下,成为了佛陀的得力弟子,从此伴随佛陀左右,致力于传播佛法,解救众生的慧命。
在舍卫城,释迦牟尼结识了频毗娑罗王和给孤独长者。给孤独长者是一位富有的商人,他在聆听了释迦牟尼的教诲后,深受触动,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愿望,想要为僧团建一精舍,以便佛陀能更好地弘扬佛法,让更多的人受益。他满怀敬意地对释迦牟尼说道:“佛陀,我欲为僧团建一精舍,您可有建议?”
释迦牟尼心怀感激,目光中充满慈爱地回应:“长者善念,当寻一宁静祥和之地,利于修行与弘法。其地最好有青山环绕,绿水长流,空气清新宜人,能让僧众们在自然的怀抱中静心修行,聆听自然的教诲,感悟佛法的真谛。”
给孤独长者铭记于心,遂四处寻觅合适的土地。历经诸多波折,他最终看中了祗陀太子的一片园林。那园林宛如人间仙境,园中树木繁茂,郁郁葱葱,花草盛开,五彩斑斓,微风拂过,花香四溢,景色美不胜收。
给孤独长者不惜重金,用铺满整块土地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