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乔达摩·悉达多(9/11)
金币来换取这片土地的使用权,其诚心日月可鉴。
祗陀太子被他的坚定决心与无私善举所打动,决定将土地上的树木捐赠出来,共同建造了着名的祗树给孤独园。
这座精舍落成之后,成为了释迦牟尼在舍卫城弘扬佛法的重要基地,无数的信众从四面八方赶来,汇聚于此,聆听佛陀的教诲。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与人生的方向,佛教的影响力也因此如日中天,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印度的天空中闪耀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随着佛教的传播,它逐渐引起了一些传统势力的关注与抵制。婆罗门教的祭司们原本在印度宗教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享受着无上的荣耀与丰厚的供奉。他们认为佛教的兴起威胁到了他们的地位与利益,于是心怀嫉妒与怨恨,开始在各地散布谣言,恶意诋毁佛教。
他们宣称释迦牟尼是一个蛊惑人心的骗子,佛教的教义是违背传统与神意的异端邪说,试图蛊惑民众,让他们远离佛教。
一些地方的贵族与统治者也受到了婆罗门教的影响,对佛教采取了限制与打压的政策。
在摩揭陀国的一个地区,当地的官员在婆罗门祭司的蛊惑下,禁止佛教徒公开集会与传教,甚至派遣士兵逮捕了一些僧众,将他们囚禁在阴暗潮湿的牢房之中,受尽折磨。
然而,释迦牟尼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心怀慈悲与智慧,教导弟子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和智慧的方法来应对这些困难与挑战。他深知,暴力与对抗无法解决问题,唯有以爱与宽容才能化解仇恨。
于是,他亲自前往摩揭陀国,面见国王。在王宫的大殿之中,释迦牟尼镇定自若,目光坚定地对国王说道:“陛下,佛教倡导和平、慈悲与解脱,于国于民皆有益处。它并非如传言那般邪恶,而是能为世间带来光明与希望的正道。”
国王坐在华丽的王座之上,满脸疑惑与怀疑地质疑道:“你说有益,何以见得?我听闻佛教教义与我等传统信仰大相径庭,它如何能让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释迦牟尼平静地解释:“佛教可使人心向善,减少纷争,民众安居乐业,国家自然昌盛。比如,信佛之人会克制嗔怒,以宽容和友善之心对待他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盗贼亦会减少。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