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曲阜圣人孔子(2/6)
国避难。齐景公对他极为赏识,甚至有意封赐尼溪一带的肥沃田地。
然而,大夫晏婴却提出异议,他目光如炬,直言孔子的学说过于理想化,与齐国当下的国情和政治需求难以契合。在晏婴的强烈反对下,孔子的封田之望化为泡影。
孔子心中失落,前去拜会晏婴,问道:“晏大夫,吾之学说,旨在兴国安民,何错之有?”
晏婴拱手道:“君之学,重礼义,然齐地风俗迥异,且君欲以礼束君民,于齐之强主集权,实不相宜。”
孔子思索后,说道:“大夫之言,虽逆耳,然吾亦当深思,谢过。”
但孔子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鲁定公九年,命运终于向他露出了一丝曙光,他被任命为中都宰。
上任伊始,孔子便深入市井街巷,亲自考察百姓生活。他看到市场秩序混乱,便颁布严明的政令加以规范,对不法商人说道:“商贾之道,应以诚信为本,岂可欺诈百姓,坏我民风。”
目睹农田荒芜,他鼓励百姓辛勤劳作,传授先进的耕种技术,还亲自下地示范:“如此耕种,可保地力不衰,庄稼丰茂。”
察觉到民风民俗的散漫,便大力倡导礼仪教化,召集民众演讲:“礼者,乃人伦之纲常,遵礼而行,家齐国治。”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仅仅一年时间,中都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景象重现街头巷尾。
孔子也因卓越的政绩而声名远扬,不久后便升任小司空,继而又被提拔为大司寇,摄行相职,一时之间,权倾鲁国朝野。
在齐鲁夹谷之会这一重要外交场合上,孔子更是尽显其非凡的政治智慧与卓越的外交才能。会盟之地气氛凝重,齐国暗藏祸心,妄图以武力威慑和不合礼仪的乐舞表演羞辱鲁国。
孔子面沉似水,却心如明镜,他敏锐地洞察到齐国的阴谋诡计。当齐国的乐师和武士们嚣张登场时,孔子大义凛然地挺身而出,他依据周礼,义正辞严地斥责齐国的无礼行径:“齐君,此乃会盟之地,当遵周礼,尔等此举,是为无礼,莫要欺我鲁国无人!”言辞犀利如剑,令齐国君臣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齐国大夫黎弥不甘心,又上前挑衅:“鲁君,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