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仁义治国荀子(2/6)
地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
在田间,他与一位正在劳作的老农交谈:“老伯,您在这土地上辛勤耕耘,如今世道,您觉得怎样才能过上安稳日子呢?”
老农直起腰,用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叹了口气说:“唉,这连年战乱,官府的赋税又重,只盼能少些折腾,让咱老百姓能安安稳稳种地,吃饱饭就行。”
在集市上,荀子与一位愁眉苦脸的商贩交流:“您做生意,平日里最怕什么呢?”
商贩苦着脸说:“最怕官府乱收费,三天两头来查,还有那些地痞流氓,时不时就来欺负我们,生意实在难做啊。”
这些亲身经历让荀子对民生疾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促使他不断思考,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学说。
公元前268年,荀子带着更为成熟的思想和丰富的阅历,再次回到稷下学宫讲学。此次,他结合多年游历的所见所闻,深入阐述了民生、政治与道德之间的紧密关系,其学说不仅深刻,而且极具实用性。
讲学时,一位年轻学子举手提问:“先生,如今诸侯纷争不断,各国都将功利视为首要追求,儒家所倡导的仁义道德,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能够真正得以推行呢?”
荀子微笑着回答:“正因当今乱世,功利之风盛行,仁义道德才显得尤为重要。若无道德的约束,人人追逐私利,社会必将陷入混乱,如同洪水泛滥,无法收拾。诸侯若能以仁义治国,让百姓感受到关爱与公正,民心自然会归附,国力也会在这种凝聚中日益强大。这就好比修筑堤坝,仁义道德就是那坚固的堤坝,能够阻挡功利的洪流,使国家稳定发展。”
荀子的精彩回答,赢得了学子们的阵阵掌声。这次讲学大获成功,荀子凭借卓越的学识和深刻的见解,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之职。
在担任祭酒期间,荀子积极推动学术改革,鼓励不同学派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他召集各学派的代表,诚恳地说道:“诸子百家的学说,皆有其独到之处。儒家重仁德,道家讲顺应自然,法家主严明法度,墨家尚兼爱非攻。我们不应固步自封,而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如此才能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为这乱世探寻出一条真正的出路。”
不久,一场关于人性善恶的大型辩论会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