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3)
在场的每一个人,让人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未来的文学巨匠正在崛起。
慕容颢对姜濣清的才华赞赏有加,他目光中充满了期待和欣慰:“此子将来必成大器,当予以悉心培养,必能为我朝文化之繁荣贡献非凡力量。”林宇也频频点头表示认同:“其诗作独具韵味,不落俗套,若能加以正确引导和锤炼,定能在文学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我朝文化增添绚丽夺目的光彩。”
诗词大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不仅涌现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如姜濣清等,更在全国范围内激发了民众对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之情。然而,文化的发展之路并非一马平川,总是充满了曲折和挑战。
一些思想保守的学者对新出现的诗词风格和创作理念表示强烈的反对和质疑。他们认为,这些新的作品过于离经叛道,违背了传统的诗词规范和审美标准。“这般肆意创新,简直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是对祖宗之法的不敬!”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学究痛心疾首地说道,他的脸上写满了对传统的坚守和对新事物的抗拒。
但慕容苒等人坚信,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只有在传承中勇敢地创新,才能让文化适应时代的变迁,保持其鲜活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飞速发展,如果文化固步自封,拒绝变革和创新,必将如同死水一潭,逐渐干涸、腐朽,最终走向衰落。我们应当以开放的心态鼓励创新,让文化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与时俱进,才能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慕容苒在朝堂之上,面对众多的质疑和反对,毫不退缩,据理力争,坚定地扞卫着文化创新的理念。
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新文化,慕容苒决定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办书院。她邀请了众多知名的学者和文人担任讲师,不辞辛劳地奔赴各地讲学,传授新的文学理念、创作技巧和审美观念。同时,她还组织了一批有识之士精心编写新的教材,将那些优秀的、具有创新性的诗词作品纳入其中,供广大学子们学习和研究。
在这个艰难的推进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阻碍。资金的短缺成为了首要难题,修建书院、购买书籍、聘请教师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财政的支持有限,使得许多计划中的项目不得不暂时搁置。师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