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盛名所累啊!(2/5)
这位姐也是个急性子,自从知道胡为民准备往他们编辑部投稿子,便三天两头跑到燕大打听情况。
张德宁笑眯眯道:“也没什么,就是过来看一看胡老师新书创作完成没有,有没有什么需要用到我们杂志社的地方。”
“还没有呢,我也是第一次写这个类型的小说,所以写得比较慢。”胡为民摇摇头。
真是这个原因吗?
张德宁心里不住地摇头。
据她所知,胡为民创作速度并不慢,不过几个月时间,已经陆陆续续创作出一部中篇和五六个短篇小说。
他的新书之所以写得慢,还是因为他在创作《孩子王》之余,还许诺了其他杂志社的约稿。
就是那个沪上的《故事会》杂志。
你说你一个刊载通俗文学的杂志,和我们搞现实文学的杂志抢什么稿子。
应该说,这个时代即使是文学界也是有鄙视链的。
通俗文学的地位比民间传说高不到哪里去。
张德宁苦口婆心劝道:“胡老师,我还是觉得你应该把全部精力用来创作新作品上。你的那部《孩子王》写得真好,不比当今文坛的一些前辈差。而且小说立意极好,可以和当今流行的伤痕文学形成一定的互补作用。
我对你的这部小说很有信心,只要后半部分有前半部分的水准,小说发表后,你很有可能红遍全国。到时候,知青文学在评论界和读者中的影响力,也不会比伤痕文学差多少。”
《燕京文艺》是伤痕文学的主要阵地,杂志每期发表的这类作品能占总版面的一半以上。
杂志受内容影响,销量同样不少。
张德宁记得,杂志的销量巅峰期是在78年,最高时单期销量在四五万册。那时,《燕京文艺》因为转载刘心午的《班主任》,而被读者所熟知。
也是从那时候起,尝到甜头的《燕京文艺》决定跟随主流,将大部分版面用来刊载“伤痕文学”。可以说,一定时期内,这一策略起到了效果。
可是自去年起,“伤痕文学”似乎魅力不在。
不,应该说在文学界和评论界,“伤痕文学”还占据着主流。
去年,先后有几部作品取得不错的口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