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燕京文艺》(2/5)
民这篇《孩子王》没有写完,只有短短万把字,但这篇小说和《甜蜜蜜》有极大的不同。
《孩子王》语言风格简朴、质朴,带有古典韵味,里面没有爱情,对景色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小说中主角同样对祖国爱的深沉。
在胡为民的笔下,小说主角谢园是知青,更是主动提出到最艰苦的乡村插队。
在插队过程中,谢园不仅没有抱怨,反而工作积极性高涨,他为人热情,尊老爱幼,农活利索,深得村支书的喜爱。
当他渐渐熟悉插队生活时,村支书和他说了学校的事,他又扛起了这个重担,和村支书一起发动群众,要为村里的孩子们建一个学校。
目前为止,小说写到主角谢园和村支书一起发动群众,在农闲之时建校舍的剧情点。
谢园在做村民工作的过程中,自然遇到了困难。
主要是不理解,许多村民不理解孩子们为什么要上学。
是啊,城里的许多学校都停课了,上学又有什么用能呢?
谢园没有说什么高大尚的话,相反,他说的很朴实,“孩子们都到了上学的时候,没有学校,没有老师,孩子们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这好吗?
等以后,他们长大了,需要学习政策,结果他们读不懂,也理解不了,到时候被人骗了怎么办?”
“我们做父母的也不识字,也读不懂政策,不照样生活?”
“未来城里的学校开课,你们就不想自己的孩子念个大学?”
“大学……光宗耀祖嘞!”
“是啊,肯定能光宗耀祖嘞!”
就目前为止,谢园的形象已经立起来了。
马老师甚至从谢园身上,看到了自己小学老师的身影。
除了谢园,村支书的角色也很出彩,和目前一些小说中的蛮横、无知、奸诈的角色有很大不同。
村里有什么活,村支书总是第一个上,村民们有什么困难,他都会想办法帮忙,同时,对镇里的命令也会坚定执行。
他尤其关心下一代的教育工作,从镇里请不来资金和教师的支持,他就自己想办法,最终将目标放到了胡为民身上。
在村支书身上,马老师看到了真正党员的光辉形象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