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要来了吗?蒸汽机(2/5)
然”的律动。
世界仍旧由人力驱动,仍旧依赖最基础的劳作,仍旧受困于个体的智慧,而非普遍规律的降临。
如果一个匠人离世,他的手艺便会随之埋葬;如果一项机关丢失图纸,它的秘密便可能再无解密之日。
它们并非真正的“机械”。
它们只是精巧的“工具”。
就像这艘画舫,它的机关可以让门窗自动合拢,可以用水流推动木轮,可以定时敲响乐音,但它无法让自己航行——它仍然需要风帆、船工、桨橹、纤夫,仍然需要人类的手去拨动它,仍然是大江潮水里的一叶扁舟,受制于自然的桎梏,无法挣脱命运的束缚。
这样的时代,精工已至巅峰,却未曾跨越那道看不见的门槛。
它距离真正的“机械时代”仅有一步之遥,然而,这一步的鸿沟,便是百年、千年的沉沉光阴。
这世界,不该只是依赖人力推动齿轮,而该让齿轮反过来驱动世界。
宁时飙术语只是暂时没找到合适的古代方言转述,也不知道她听懂没有。
不是她太狂妄,实在是若是这本书的背景是明代,取材自明,技术水平也参考了明代的话。
那么可以这么说吧。
这书里从来没有产生过系统的科学理论,而是一直在技法上黏连。
古代就是像《天工开物》这样的技术专着也是侧重于实际操作和技艺的总结,而缺乏系统的、抽象的科学理论体系。
技法与经验和现代科学还是差的远的,许多古代的学者更多是在经典的框架内工作,他们并不像现代科学家那样大胆挑战传统的理论框架。对经典的尊崇与对新知的保守,使得科学创新的空间受限。
别的不说,就是那个古代医学不明脏腑的问题,因为忌讳解剖尸体,以及种种传统束缚。古代医学一直在解剖学上没有什么进步,直到清代的王清任才开始观察刑场尸体并画了一套解剖图来,即使如此,还是要被人斥责“教人于胔骼堆中、杀人场上学医道……东张西望,东集西凑,便可驾圣贤而上”
算了,别想了。
既然是书中的难得的工程学天才,又如此年轻,估计是书中她不记得的某个作者特别安排的学术明星。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