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最后一场(2/3)
一样的,也就是八十七里加上一百五十步,但是两人的速度不一样,并且比例是五比七。
那么当快的人开始跑的时候,跑得慢的人距离终点的路程与八十七里加上一百五十步的比例也是五比七。
如此进行计算,很容易得出结果。
陈及冠将答案写来,随后马不停蹄开始下一道题。
后面是经论题,经论题是统称,可以分为经义题和策论题两个部分。
经义题主要考察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阐释能力,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要求考生解释其含义。
策论题则要求考生对治国理政的问题提出见解。
在县试中,策论题只有一至两道,主要还是考察经义题,毕竟这只是童试,考核难度并不是很大。
经义题对陈及冠来说都很简单,看到题目就能联想到相应的释义。
这些释义都是儒学大家标注出来的,得到世人认可,不会出什么问题。
做到最后一道题,变成了策论题。
题目很常规:论治国之道,何以使国强?
这道题很宽泛,答案也不统一,每个人都能够答上几次,难度着实不高。
陈及冠想了想,在稿纸上写道:
治国之道,首在民富。
这是自己的中心观点。
随后他开始阐述:民富则国强,国强则民安。
何以使民富国强?兴农业,安温饱。兴教化,提民智。兴律法,守秩序。强军业,御敌以外。
写完以后,陈及冠细细打磨,又修改了几个字,看着自己的答案,轻轻皱眉。
他是用前世的思维来写的,总感觉有一点很不妥当。
那就是兴教化,提民智,简单来说就是加强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
这个观点,似乎在古代封建王朝行不通,因为朝廷推行的是愚民政策,不想让百姓知道太多。
陈及冠没资格评价这个政策,他现在的阅历太少,没有了解就没有发言权。
更何况存在即合理,古代封建王朝的生产力低下,愚民政策肯定有其合理处。
陈及冠叹了一口气,读的书越多,越感觉自己的疑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