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朝堂争锋(1/3)
崇祯皇帝眉头紧锁,仔仔细细地将钱守庸的密奏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个字都仿佛重若千钧。读完之后,他靠在龙椅上,闭目沉思,脸色阴晴不定。
王承恩静静地站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出,偷偷抬眼观察着皇帝的神色。他知道,此刻皇帝的心中必定是波澜起伏。辽东局势本就错综复杂,祖大寿与钱守庸这两位封疆大吏之间的争斗,更是让局势变得愈发棘手。
过了许久,崇祯皇帝缓缓睁开眼睛,目光如炬,看向王承恩,沉声问道:“王公公,依你之见,这密奏之中所言,几分可信?”
王承恩赶忙躬身,小心翼翼地回答道:“陛下,钱督师向来对陛下忠心耿耿,此次又送上如此详尽的密奏,还附上了相关人证口供。老奴以为,其中所言恐怕并非空穴来风。再者,辽东诸将向来骄纵,不听朝廷调令之事时有发生,祖大寿此举,似也符合其行事风格。”
崇祯皇帝微微点头,又陷入了沉思。他深知,祖大寿手握重兵,在辽东经营多年,根基深厚,若轻易动他,恐生变故,影响辽东防线,危及大明江山。可若对钱守庸密奏之事坐视不理,又恐寒了忠臣之心,助长祖大寿等武将的嚣张气焰。
权衡再三,崇祯皇帝开口道:“此事暂且先按下不表,对外仍以钱守庸击退后金偷袭的捷报为准。只是这祖大寿,朕定要敲打敲打。王公公,你暗中派人密切关注祖大寿与钱守庸的动向,有任何风吹草动,即刻报与朕知。”
王承恩连忙领命:“老奴遵旨,陛下圣明。陛下心系江山社稷,对辽东之事如此审慎,实乃我大明之福啊。”
与此同时,在怡红院的雅间里,史范、张恪、冯有经等人还在热烈商讨着如何弹劾钱守庸。他们精心炮制着弹劾奏章,企图将兵变的责任一股脑儿推到钱守庸身上,为祖大寿开脱罪责。
史范一边写一边说道:“咱们这份奏章,一定要写得有理有据,着重强调钱守庸贪污军饷致使军心不稳,从而引发兵变。再列举些他以往的‘劣迹’,务必让陛下相信,这一切都是钱守庸的过错。”
张恪点头附和:“没错,而且要尽快呈上去,赶在钱守庸在陛下心中站稳脚跟之前,先入为主。”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钱守庸的密奏已然先一步呈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