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战后的僵局与暗流涌动(2/3)
模的突袭行动,打击对方士气,同时试探沙俄的反应。
深夜,月色朦胧。清军挑选出三千名精锐士兵,分成数个小队,悄悄摸向沙俄营地。他们行动敏捷,悄无声息地接近目标。当距离沙俄营地数百米时,清军指挥官一声令下,火箭齐发,瞬间照亮夜空。
沙俄营地顿时大乱,士兵们从睡梦中惊醒,仓促应战。清军趁乱冲入营地,与沙俄士兵展开激烈拼杀。这一场突袭让沙俄军队猝不及防,损失了不少人员和物资。
伊戈尔·罗斯托普钦暴跳如雷,但又不敢贸然追击,生怕陷入清军的埋伏。此次突袭极大地鼓舞了清军的士气,让他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随着国际压力的增大和清军的逐步反击,沙俄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场战争。沙皇尼古拉一世权衡利弊后,最终决定接受泽许公国和英国的提议,与大清进行和平谈判。
消息传到北京,道光皇帝长舒一口气。虽然这场战争让大清付出了惨痛代价,但能避免进一步的损失,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他立刻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边境与沙俄进行谈判。
在谈判桌上,双方代表各执一词。沙俄试图保留部分侵占的土地,而林则徐坚决要求沙俄归还所有非法占领的大清领土。经过多轮艰苦的谈判,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沙俄归还此次战争中侵占的土地,保证不再侵犯大清边境;大清则在一定程度上开放部分边境贸易口岸,与沙俄进行正常的经贸往来。
战争结束后,朝堂之上对于是否改革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以林则徐、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西方列强的强大源于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力主进行改革。
林则徐(诚恳且急切):“陛下,此次与沙俄一战,我军惨败,暴露了诸多问题。西方列强船坚炮利,我们若不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兴办工厂制造新式武器,加强军事训练,日后恐难自保。再者,政治制度也需革新,提高行政效率,广纳人才,方能顺应时代潮流。”
然而,以穆彰阿为首的保守派大臣坚决反对改革。
穆彰阿(恭敬却固执):“陛下,祖宗之法不可废。我大清立国数百年,靠的是儒家正统思想和传统制度治理天下。如今若贸然学习西方蛮夷之术,恐坏了我朝根基,动摇国本。况且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