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浪潮下的商业沉浮与民族自信崛起(3/4)
式的依赖,以及对新技术的恐惧,让他一直犹豫不决。
“郭董,我觉得我们可以先进行小范围的试点。引进一部分自动化设备,先看看效果,再逐步扩大规模。这样既能降低风险,又能慢慢适应新的生产模式。”一位较为中立的高管提出了折中的方案。
郭台泽沉思良久,终于开口:“好吧,就按你说的办。不过,这件事要尽快落实,不能再拖了。”
会议结束后,郭台泽独自坐在办公室里,回想起自己曾经的辉煌和如今的困境,心中五味杂陈。他想起自己当初那些傲慢的言论,如今看来,是多么的可笑和无知。
而在杭城的星达组装厂,生产车间里一片繁忙景象。先进的机器人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组装工作,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生产线的终端,一箱箱包装精美的手机和平板电脑正等待着运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
“大家加把劲!我们要确保每一个产品都达到最高标准。”车间主任在对讲机里大声喊道。工人们热情高涨,虽然大部分工作由机器人完成,但他们负责监控和维护生产线,责任同样重大。
在质量检测区,技术人员正全神贯注地对每一件产品进行严格检测。“这款手机的各项性能指标都完美达标,二纳米芯片的优势太明显了。”一位技术人员兴奋地对同事说。
随着星达组装厂的声名远扬,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希望与沈浩然合作。其中一家新兴的手机品牌创始人亲自来到杭城,与沈浩然洽谈合作事宜。
“沈总,我们非常看好贵公司的实力和发展前景。我们希望能与星达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手机产品。”这位创始人诚恳地说道。
沈浩然微笑着回应:“感谢您的信任。我们也希望能与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合作,共同推动手机行业的发展。不过,合作需要双方都拿出诚意和实力,我们对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的要求很高。”
“这一点您放心,我们在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拥有多项自主研发的技术。而且,我们非常认同星达的理念和价值观。”手机品牌创始人连忙解释。
经过一番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双方最终达成了合作意向。沈浩然深知,这次合作不仅是星达的一次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