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宋应明到达巴里(3/4)
,抱着儿子笑着回了一句:“有住的地方就成,有房,万事不愁嘛!哈哈哈!”
听到有房子住,大伙儿也没心思看草原了,一个个驾着牛车往城内赶。
这些牛车都是宋应明给买的,路上不仅可以拉行李,到了巴里还能用来耕田!两全其美!
看着大伙儿急着进城,宋应知只好赶紧跟着上去。
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宋应知凭着户籍把把城东划出一小部分出来分给乡民。
此次跟来的队伍里,有四十余户人家都是前山村的人。
家家户户都有男丁,宋应知同样给每家分了两亩地。
剩下的百来人全是从染庄和纺织厂分离出来了熟练工人。
这些人是陶金当初买的下人,卖身契都在他手中,愿不愿意,都得来。
为了给他们分配住所,宋应知专挑了客栈多的城西,把这些单间比较多的楼房一一分配出去。
知道宋应知要种棉花,大伙儿休整了两日,就火急火燎的开始下地肥田。
不管是自家的,还是别家的,还是宋应知余下的四百亩地,他们都全给做了肥。
草原上的土地本就肥沃,大伙儿也不用怎么肥田,就烧些草木灰洒在地里就行。
加上有牛的帮忙,这点地哪够乡民们种啊?
于是乎,大伙儿自发性的开始开垦新荒地,力求赶在种子到之前,多开几亩出来,也好多挣银子!
为了鼓励大伙儿的积极性,宋应知当即给城池内的百姓承诺,只要是自己开垦出来的荒地,都可以来衙门办理地契。
这下不得了了,百姓们瞬间热情高涨!扛锄头的扛锄头、拉牛的拉牛。
仅仅半个月时间,五百余户的人家借着牛车硬是开垦出六百多亩地出来。
这些后事暂且不提。
此时,宋应知手里正拿着一封拆开的信,陷入沉思……
乡民到巴里的第二天,宋应明趁着大家都在忙着修整院落,偷偷来衙门给了他一封信。
信是秦沥写给家人,又托家人送去临芳县,让宋应明带来的。
信里提到,顾尚书新年上值第一天,就向新帝提出辞官一事。
天子挽留再三,同意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