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科技竞赛(2/4)
的团队。\"日本代表川崎教授率先打破沉默,调出一段演示视频。画面中,志愿者佩戴着造型科幻的特制头盔,无需任何接触,系统便能通过分析大脑对特定刺激产生的电信号反应,完成精准的身份确认。头盔表面的神经传感器闪烁着柔和的蓝光,与志愿者脑电波形成的金色波纹相互交织。\"研究表明,即使是同卵双胞胎,其脑电波模式也存在独一无二的差异。\"他的讲解条理清晰,\"我们的系统误差率仅为0001。\"
\"但在实际执法场景中,这样的设备显然缺乏可行性。\"来自fbi的技术顾问琼斯探员皱起眉头,提出质疑。就在这时,大屏幕突然切换至非洲某贫民窟的实时画面,当地少年正用改装过的智能手机对准自己的眼睛。肯尼亚团队的代表通过视频连线激动地介绍:\"这是我们开发的低成本生物识别套件,利用手机摄像头和开源算法,即使在网络信号微弱的地区,也能实现98以上的身份识别准确率。\"画面中,少年眼中倒映的手机屏幕亮起绿色认证光,背景里破旧的铁皮屋与这项前沿技术形成鲜明对比,让在场专家纷纷点头。
在反窃听设备展区,一个巴掌大小的黑色立方体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中国参赛者林夏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出现在现场,她身着白大褂,发丝束成利落的马尾,眼神专注而自信:\"这是基于太赫兹波的探测装置,能够穿透墙壁,检测到纳米级的震动。\"随着她的操作演示,当对面房间的电子设备发出微弱电磁信号时,立方体表面的指示灯立即转为红色,同时投射出三维空间的信号源定位图。\"它的灵敏度比现有设备高三个数量级,而且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辐射。\"现场响起一阵惊叹声,这项技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得到了充分认可。
然而,最受争议的当属欧洲团队提出的区块链证据系统。德国工程师施耐德站在虚拟展台前,身后展开复杂的架构图,数据流如同发光的河流在图中奔腾。\"传统的证据存储方式存在被篡改的风险,而我们的系统利用量子随机数生成加密密钥,每个证据块都与犯罪现场的时间戳、地理位置等信息形成不可分割的数字链条。\"他调出模拟法庭场景,当检察官试图修改证人证词时,整个区块链网络立即触发警报,系统界面弹出红色警告框,同时播放操作日志的溯源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