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千载后的天堑(1/3)
岁月如堑山之巅的云雾,千载光阴流转无声。
曾经在灾难中摇摇欲坠的天堑镇,如今已焕发新生。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蜿蜒如河,两侧木质吊脚楼鳞次栉比,飞檐下悬挂的青铜风铃在晨风中叮当作响——那是仿照当年巫祝云娘的法铃所制,镇民们相信它的声音能驱散邪祟。
镇中央的广场上,一座两人高的石像巍然矗立。左侧是猎人阿川的雕像,他身披兽皮,手持长弓,目光如炬望向远山;右侧是巫祝云娘,她双手结印,衣袂翻飞,仿佛仍在施展护佑之术。石像基座刻着古老的铭文:\"山河有灵,恩义永铭\"。每逢朔望之日,镇中老人都会带着孩童来此祭拜,讲述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镇东头的山神庙香火鼎盛,但与过去不同,庙门不再紧闭。庙内壁画上,阿川与云娘的形象被绘在山神两侧,成为护法使者。供桌上除了传统的三牲祭品,还多了猎人常用的箭簇与巫祝使用的骨笛——这是天堑镇独有的习俗。庙祝的衣袍上绣着云纹与箭矢交织的图案,象征着两种力量的融合。
镇西的集市热闹非凡。猎户们贩卖着用阿川传下的技法制作的陷阱,上面刻着简化版的防护符咒;妇女们兜售的草药香包,仍沿用云娘当年调配的配方。最受欢迎的是一位白发老妪制作的\"平安结\",据说她祖母曾是云娘的学徒,传承了部分巫祝技艺。
每当暮色降临,镇中会响起独特的梆子声。这声音源自当年阿川用来示警的箭哨,如今已成为报时的传统。镇上的孩子们会在这个时候停止嬉戏,对着堑山方向行一个古老的礼节——右手抚心,左手向天,这是他们从祖辈那里学来的,对救命恩人的致敬。
在镇后的古树下,几位百岁老人常聚在一起。他们浑浊的眼中仍闪烁着敬畏的光芒,用漏风的声音反复讲述着:\"那年山崩地裂时,是阿川的箭射穿了黑雾,是云娘的咒护住了祠堂\"而年轻的镇民虽然听过无数遍,却依然会安静下来,望着巍峨的堑山出神。
如今的堑山云雾缭绕,山间小路上时可见到供奉的野花鲜果。有人说曾在黎明时分看到山巅有两个身影并肩而立,一个背着长弓,一个手持法杖,但转瞬就化作朝霞消散。天堑镇的人对此深信不疑,因为他们知道,守护从未离开。
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