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发力的核心机密,灵活和霸道(3/6)
字的嘴说着什么假仁假义的话,我不由地嘴角流露一丝轻笑,与刚才领会到的意境相比,庸俗毕竟庸俗。
我明白了大师心底的那一份孤独,这是练武练到一定程度所达到的那种没有人可以与之分享喜悦的那种心境,而我恰恰窥见。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所谓真正的大师往往是孤独的”。
而我仅仅才触及到形意拳门口的石阶。
跟随师父研习形意拳已有些许年头,然而时常因诸般事宜未能全力勤修苦练,所幸平日里的练习从未停歇,早晚各一小时的练功始终如一。
近期总算有了闲暇,时常前往师父的工作室学习,师父的工作室虽说不大,但在此练起拳来却能得心应手。
一边比划着操练,一边聆听老师的悉心指导,经此指点,身体的感受愈发清晰明了,相较从前所练,也更为通透舒畅。
往昔练习八式,动作虽看似有板有眼,可自身深知打得着实别扭,其中的劲力始终难以练就。
昔日的连环拳,也知晓如何操练,亦聆听师父讲述该怎样运用,然而实际打起来全然不是那回事,根本使不上劲。
从前的钻拳,貌似我也有意以腰带动胳膊,可练习之时,刁挂手和搂掌仅是胳膊在用力,与腰部的力量相互分离。
此乃何种缘由呢?莫非拳艺就止于此了吗?非也,倘若这般,形意拳又怎会传承数百载,历代高手层出不穷呢?
又怎会在民国时期获“国术”之名?又怎能被称作中国三大内家拳之一呢?在历经师父的悉心指点后,情况当真大不相同了!
且看钻拳,欲得钻拳之劲力,于钻拳的吊挂手回拉之时,切记肘部需贴着肋部,而搂手不必离胸过近。
如此这般打出,凭借肩部能够将胳膊向前推送出去,劲力便能贯通始终。
仅这般比划一下,便有了感觉。诚如“苦练十年,不如明师一点。”
谈到连环拳,这其中蕴含着诸多精妙之处。
连环拳的一马三箭第一式乃是鮀形撑掌,手掌务必要尽可能地往外撑展。
如此一来,在一马三箭之前便营造出了一个刁挂的意味。
就如同在布局一盘棋,这一初始的动作便是埋下的关键伏笔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