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的整劲怎么练(2/5)
第三,在状态上要松弛轻灵。形意拳有句着名的拳谚叫“遇敌好似火烧身”,对这句话有多种解读。
我倒觉得也可理解为一种应急反应状态。
日常,不留神身体的某个部位被烫了一下(如不小心别人的香烟头烫了自己胳膊),什么感觉?
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身体做出的应急反应速度难以置信,是常态下难以模仿的。
这个实例提示人们,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人有一种快速调动身体内部思维、神经、肌肉、骨骼联动的机能。
相反,精神紧张,往往手足无措,甚至失去反应功能。
打拳就需要这种状态。身体一接触,激灵一下,惊炸劲就出来了。
不仅精神不能紧张,肢体也不能紧张。
有的老师总是要求学生练拳时把拳攥得紧紧的,掌挺得硬硬的。
殊不知拳一攥紧,掌一挺劲手臂就僵了,出手速度想快也快不了。
“前手如捻线,后手如抚琴”,在接触对手身体时即紧,脱离了即松,是短拳手部放松训练的绝妙之法。
脚也如此,形意拳的脚心涵空,五指抓地,并非一种常态。
脚的摆调不仅要求放松,脚拇指还须轻轻一翘才灵便。
蹬后腿时膝盖不能紧张,要向下松沉,像运动员起跑一样,才能把后蹬力传向前面。
否则力量就会向上传导,被身体重量消耗掉不少,进身就慢了。
习武,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一语出自《老子》。它的原意是说最灵巧的,看来却像十分笨拙一样。
武术行家们借用这句话,用来说明真正高明的拳式并不一定繁复华丽,而是看来比较简单朴拙。
美观者未必实用,实用者多不美观,这是中国武术的一个规律。
同样地,灵巧者未必胜过质朴,质朴者多能胜过灵巧。
武林中人常常瞧不起那些花拳绣腿,就是因为花拳绣腿之类尽管好看,尽管灵巧,但却缺乏实战价值,不过是“满片花草”而已。
中国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又由繁而简的历史过程。
太极、形意等内家拳的出现,就是由繁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