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没有对抗训练的拳术是假拳”(2/5)
们在动作幅度、动作时间、动作节奏……等因素上,却不够简单,不适应技击那么强烈的应激刺激。
就是说,一个能应对技击的拳术动作,它是不是足够简单,是否符合实战要求,要综合“动作姿势、动作幅度、动作时间、动作力量、动作速度、动作速率、动作节奏”七个要素(见运动训练学)。
而不仅仅是看姿势,一个合理有效的简单拳法,来自于这七个要素的相互配合。
二、不能适应技击的强烈应激刺激,不是真正的传统拳法
我们拿上述的应激理论来谈一下辨别真假传统拳法的问题。
几年以前我曾在《搏击》上说:拳术动作是否合理有效,投入拳脚对抗即可得到检验。
从应激理论来说,合理有效的拳法动作,是指能适应技击这种强烈应激刺激的动作,不能适应技击刺激的动作,难以说是合理有效的。
把应激理论用到辨别真假传统拳法上,就是:凡真正的传统拳法,必是合理有效的,是能够适应技击这种强烈的应激刺激的;
凡是不能适应技击的强烈应激刺激的拳法,必然是有失合理不够有效,难以称为真正的传统拳法
——我们不是一直坚信传统拳法是非常厉害的吗
假如不能适应技击的强烈应激刺激,怎么能叫厉害呢
当然,即便是真正的传统拳法,在有效性上,也有“非常有效”与“效果一般”之分。
但不管是非常有效还是效果一般,它们都在有效的范畴内,与无效、挨打绝然不同。
所以,如果大家还承认传统拳法是能打的,那么这个能打,必然是指能有效地适应技击的强烈的应激刺激(哪怕其效果一般),否则即是被篡改的传统拳。
三、应激刺激强烈的“武林大会”
“武林大会”举办以来,不断有人指责拳手技术单调,打得不好看,不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武术。
说这话的如果只是爱好者也就罢了,爱好者普遍没看过传统武术是怎么打的,对传统武术技击的认识只停留在“拳论掌故演练说手”上。
有问题的是,一些武术家也对拳手横挑鼻子竖挑眼,批评拳手只会使用简单动作,没打出本门的特色。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