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真练进去,一拳一脚皆令人陶醉(3/4)
古代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真的精华是令人回味无穷和流连忘返的,而且一生受益。
很多练形意的没有不想达到前人层次的,也都在某个时间段挥汗如雨,奋力打出一拳一脚。
但是苦于没有真传,容易走偏,成就极为不易,便会半途而废了,即使终生也在不时活动那么两下,仅仅是为锻炼身体了。
更不用说学以致用,遑论追求艺术境界了。
以自己的经历知道,真的打好一拳一脚,那种愉悦是无法形容的,那是一种美的享受,不仅吃睡香甜,而且精力充沛,会领略其中的道理和意境,趣味无穷。
很有余音绕梁,三月而不知肉味的感受。
反观很多练的,哪里肯下功夫?
都是所谓玩而求之,可不是宋世荣先生的那种玩,而是练着玩,打不两拳,开始聊天,站不了一会,就开始天南地北,思想早不知道去哪里了。
如此的玩何以能进阶?
你约他一起练练,他没有找不到理由不来的,长此以往,怎么会对他有信心?
只好你玩去吧。这样做不仅是对师傅的不尊重,更是对艺术的不敬。
三番五次,你会有兴趣教他吗?
有哪一个能像郭云深那样师父与客人说话,而自己在后面默默站桩?
有谁像尚云祥做交警在岗楼与岗位之间那样练功?
先贤也好,师爷、师父也好,不是不想传,而是难得其人。徒弟很多,成就者一人。
你能说那些人都天资差,不够勤奋么?
非也,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先贤和自己的心血不能白费,要择人而授。
君不见很多名人记挂的徒弟名人一大堆,可真有达到高境界的人吗?
我看极个别或许有。那么多人就没人能够取悦做师父的?也不是,徒选师、师选徒难了。
从很多人的后学中看看练的,就知道根本没有东西,或许做师父的就没有东西,更多原因是后人未得真传,只传给了个别人。
王宗岳早就有评论,斯技旁门甚多,太极如是,形意亦如是,不说外门,就是同一门,也是旁门左道有所不同。
所以阳春之曲和者必寡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