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大臣徐原(11/12)
实非明智之举,于是挺身而出,接连写下了《陆瑁谏吴主孙权书》和《陆瑁复谏吴主孙权书》两篇言辞恳切、条理清晰的奏疏呈递给孙权。
在奏疏中,陆瑁详细分析道:当前曹魏才是我东吴最大且最为迫近的敌人,其势力强盛,对东吴虎视眈眈;而辽东地处偏远,即便成功征伐也难以长期固守。况且长途跋涉远征辽东必然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届时国内防御空虚,万一曹魏趁虚而入,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应当首先集中全部力量来应对眼前这个强大的近敌,而非分散兵力劳师远征去攻打遥远的辽东。
孙权读罢陆瑁的奏疏,起初心中虽仍有不甘,但仔细思量过后,也觉得其所言句句在理,分析透彻。最终,孙权不仅嘉许了陆瑁论理详实、见识高远,还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打消了远征辽东的念头。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已至赤乌二年(公元 239 年),一生忠君爱国、直言敢谏的陆瑁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与世长辞。他的离去令东吴上下无不扼腕叹息,人们纷纷缅怀这位正直勇敢、足智多谋的贤臣。
致信暨艳
时任尚书的暨艳,整日沉醉于对士人的品评与褒贬之中。尤其在负责选拔和评议朝廷三署官员的时候,他更是热衷于揭露别人那些不太光彩的过往过失。这种行为引起了不少人的担忧和不满。
陆瑁深知此事的严重性,于是特意修书一封寄给暨艳。信中的言辞恳切且发人深省:“自古以来的圣贤之人,对于善良优秀之士会予以嘉奖称赞;对于愚昧笨拙之人,则心怀怜悯同情。他们往往会忘却他人所犯的过错,而铭记其立下的功绩。这才是实施教化的根本所在啊!更何况如今我们的皇业根基刚刚奠定,正是渴望着四方一统、天下归心的关键时刻。就如同当年汉高祖刘邦所处的时期一样,要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只要具备才能便加以推举任用。倘若能够效仿古代的贤达之士,比如像许邵、许靖兄弟那样举行月旦评,清晰地分辨出是非善恶,固然可以整顿社会风俗,弘扬道德教化,但要做到这些绝非轻而易举之事。当下应当远远追寻孔子那种广博无私的仁爱胸怀,学习郭泰广泛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人的高尚品德,就近思考也必须要有利于国家宏伟事业的奠基发展。希望您能深思熟虑啊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