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官员徐乔之(4/12)
赴战场,最终抵达了溧洲。就在他们严阵以待之时,桓玄的部队如汹涌潮水般涌至。
眼见敌军已近在咫尺,刘裕心急如焚,当即向刘牢之请战,欲主动出击迎敌。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刘牢之竟然断然否决了刘裕的提议,并心生一计,打算派遣自己的儿子敬宣前往桓玄营地,试图通过谈判求和来化解这场兵戎相见的危机。
对于刘牢之的决定,刘裕与刘牢之外甥何无忌皆表示强烈反对,两人苦苦劝谏,但刘牢之却犹如吃了秤砣铁了心一般,执意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果不其然,桓玄凭借着过人的谋略和强大的军力,迅速突破防线,长驱直入,一举攻占了京城。得手后的桓玄并未善罢甘休,而是痛下杀手,残忍地处死了元显。随后,他又将目光转向了刘牢之,表面上任命其为会稽内史,看似给予了一定官职,实则是明升暗降,趁机剥夺了刘牢之手中握有的兵权。
刘牢之得知这一变故后惊恐万分,深知自己已陷入绝境。走投无路之下,他想到了拉刘裕入伙,一同前往广陵起兵造反。然而,刘裕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此时桓玄刚打下京师,正是风头无两、士气如虹之际,若贸然行动,只怕是以卵击石,难以成功,于是果断地拒绝了刘牢之的邀请。话说那刘牢之发起起义之后,由于种种缘故渐渐失去了民心,这使得他内心愈发惶恐不安。日子一天天过去,这种恐惧与日俱增,最终竟令其走上了绝路——自缢身亡。
此时的何无忌茫然无措,完全不知应当去往何处。思来想去,他决定向刘裕请教一番。刘裕经过深思熟虑后说道:“现今桓玄骄纵蛮横、自以为是,想必一定会启用我们这些可用之人。依我之见,不如你我一同返回京口。倘若桓玄能够谨遵臣子之道,顺从当今圣上,那么咱们便归降于他;可要是他胆敢肆意妄为,不把皇上放在眼里,那咱俩就联手起来共同讨伐这个乱臣贼子!”
果不其然,桓玄派遣他的堂兄桓修去镇守丹徒,而刘裕则被委以重任,担任起了中兵参军一职。
时间来到元兴二年(公元 403 年)的十二月,桓玄终于按捺不住野心,一举夺得了皇位。刘裕也只得跟随桓修入朝觐见新皇。当桓玄亲眼见到刘裕时,心中不禁暗暗惊叹:此人气度非凡,实乃人中豪杰啊!正因如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