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高中3(1/4)
回到农村后,孟妈把孩子转学的手续都办了,早早的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去了。新环境,新视野。农村的很多新鲜东西,对于孩子来说有不小的诱惑力。李孟他们,很快的融入到了农村的氛围中。回到农村后,李孟变化很大,不爱说话。天天在学习。周末也不出去玩,把自己锁在家里。玩是孩子的天性,李孟有时候也会出去疯一疯。镇里每学年,都有各个科目的竞赛。回家的那个时候,刚好是小学三年级。从这时候起,一直到初三,李孟一直是全科参赛。初三物理不太好,老师觉得满科好看,方便,把物理也给报上了。
那时候,到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要比镇里要差些。难免还有一些旧式的教育方式。虽然没有了戒尺,多了桃木棍。学校里有一棵大桃树。桃树上挂着一个大的铜铃铛。根据敲得响数的多寡,来判断上课或放学。李孟的班主任,就是前面讲到的,孟爸的老师。一套老的教育方式,常常到这颗树上砍桃树棍。一些顽皮的同学,怕挨揍,把老师的棍子藏起来。藏起来,老师就去再砍。后来,学校配了一米长的那种黄色的长尺子。一学期不知道老师要打断多少根这样的尺子。尺子也经常丢。老师有办法,把布鞋脱下来,让犯错的同学,把屁股翘起来,老师用胳膊夹着他的腰,狠狠的抽。有时候,用红色的毛笔在犯错的同学脸上批改作业。这种红色的墨水,洗又不好洗。放学,偷偷的从偏僻的地方跑回家。怕被乡亲们看到笑话,在父母那里再讨一顿打。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这样的学校,老师都是农村的教书匠。农忙的时候,去地里收麦子。播种的时候,赶着牛或开着拖拉机,犁地,翻土,耕种。教学质量差,生源严重流失,教委要审核,不过很可能就被砍掉了。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只能借学生。今天查哪所学校,马上从别的学校借。把他们的名字全改一下。李孟也被借过。还把自己的父母都换了,成了刘营子的人。
由于滥竽充数,教师的工资就没有了着落。教委也不知道中间发生了什么差错。有的老师半年都发不起工资。他们仍然坚持在教育一线,无怨无悔的付出。必定是庄家人,有那么几亩地种着。从外面调来的老师,要苦的多。李孟家的地,在学校的外面,孟妈常种些菜。村里人常来找些菜回家下锅。孟儿的外公是个种菜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