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大学生活29(2/3)
尤其是她脸上那永远的名片—灿烂笑容,使李孟记忆犹新。大家对这个新闻现场的闯将,羡慕不已,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像她一样,勇敢自信和优秀,只是这些民校的学生可以有梦想吗?面对名校的歧视,他们能够坦然面对,没有自卑感吗?也许他们可以做到。
课下,有一个同学在喊,“有参加自考的没,到我这里报名了。办张京都商业银行的借记卡。”李孟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借记卡,去工商银行办了一张工商的,他搞不明白什么是自考,怎么还要办卡,不是学校自主命题吗?后来,学校发了报考指南,李孟才知道怎么回事情,04年10月份的算报不了了,只能等来年吧。
b校请得都是一些国立大学的高材生,工资自然不会太低。他们平时工作很繁忙,在b校校长的再三请求下,才答应过来带课,不过每周只有一天课。自然,这样的教授就成了很稀缺的资源。由于属于兼职性质,更换老师的几率也蛮高。有些负责任的老师,会坚持教完一个学期。尽管是高价聘请,必定民校的待遇没有国立大学的好。b校像昱泉一样,聘请一些老教授来代课。这些老教授要么在职,要么已经退休在家。b校会派校车接送。在昱泉的时候,会有这样的现象,老教授生命的最后一刻留给了三尺讲台,留给了他们深爱的学子们。在昱泉,有一个老教师,79岁高龄,在她还没有活到八十的时候,离开了她深爱的毕业班,教完最后一班,她就决定不教了。因为子女们再三要求她待在家中养病。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业,每次她都会带病来授课,自然同学们都很爱戴她。在离高考还有最后一个月的时候,她批改着模考的试卷,安详的去了。全校都很悲痛,送行的那天,全校师生都去了,花圈成海,每个人佩戴着白花,深深的对这位慈祥的老人鞠躬告别。这样的一个感人故事,过去已有十年余了。尽管这个老人没有带过李孟课,但是李孟每每想起还会流泪。他也永远不会忘记小学的时候,教他们语文的吴老师,那时候他已经满头白发。后来,被调到一个偏远小学当校长,小小破烂的一所学校,只有两个班,插班上课,学校也只办到二年级,学校总共也只有十多个娃娃。没有生源,没有老师,吴老师既是校长,又是老师,又是家长。转眼间也有二十多年过去了,吴老师也许早不在了,李孟也只能隔着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