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邻里互助(2/2)
"当年他爹在时,也是这样帮乡亲修房顶\" 顾沉舟耳尖发红,慌忙接过空碗:\"大爷别夸,晚晴熬的粥才是真暖乎,比炊事班的稠多了。\"
此后半月,顾家的扁担常出现在张家井台。顾沉舟用部队的 \"三班倒\" 制度安排担水劈柴,清晨挑水时顺路帮老人倒夜壶,午后劈柴时总多砍一捆堆在屋檐下。苏晚晴则变着法儿送吃食:槐花麦饭、萝卜缨子腌菜、掺了红糖的小米粥,每次都用蓝布巾包着,布角绣着小小的 \"安\" 字。
井台旁的 gossip 渐渐变了味道。王婶逢人便说:\"顾营长媳妇手底下有准头,熬的南瓜粥能照见人影儿,却比棉花还暖乎。\" 晒谷场的汉子们看见顾沉舟,总拍他肩膀笑:\"你这固定断腿的法子,比咱村的木匠还巧,该去给公社当赤脚医生!\"
霜降后的第一个晴天,顾沉舟用匕首在张大爷的门框上刻下新的换药日期,旁边多了行小字:\"晚晴说,南瓜粥要配腌萝卜丁。\" 阳光穿过门框的缝隙,在他军装上投下斑驳的影,像极了当年在山雨中替她挡住洪水时,肩章上闪烁的星光。
是夜,苏晚晴在本草笔记里记下:\"张大爷腿伤渐愈,沉舟用绑腿带和铁片固定,竟比医书里的夹板轻便。明日送些晒干的南瓜子去,可作零嘴。\" 钢笔尖在 \"沉舟\" 二字上停顿许久,添了个小小的笑脸 —— 这是她第一次在笔记里画这种孩子气的符号。
当隔壁传来张大爷的咳嗽声,顾沉舟又往灶间添了把柴火,确保老人夜里喝的小米粥是温热的。苏晚晴望着他挺直的脊背,突然觉得,这个总把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挂嘴边的男人,正在用另一种方式践行使命 —— 守护国土之外,也守护着乡亲们的柴米油盐,守护着属于他们的、充满烟火气的小世界。
井台上的月光静静流淌,照见两个水桶里的倒影:一个是顾沉舟的军帽,一个是苏晚晴的蓝布衫。它们挨得那样近,像在诉说着,在这个八十年代的小山村,邻里互助的温情,比任何御寒的棉衣都更温暖,比任何坚固的铠甲都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