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亲耕农事(2/4)
34;
余谨继续规划:&34;等基础改良完成后,就按照轮种方案来:
- 这片地先种改良稻
- 那片地种红薯
- 剩下的地继续改良&34;
&34;如此循环往复,&34;李儒赞道,&34;三年之内,这片盐碱地当能变成良田。&34;
&34;不过&34;余谨看着眼前广袤的盐碱地,&34;光靠人力开渠,恐怕要不少时日。&34;
&34;这倒不难,&34;李儒笑道,&34;不是还有玉璧军和捧日军吗?让他们在无事时来此开渠,既能改良土地,又能操练兵士。&34;
余谨点点头:&34;就这么办。回去让韦孝宽调些人手来,明日就开工。&34;
看着眼前荒芜的盐碱地,余谨已经在脑海中描绘出了未来的景象:稻浪翻滚,红薯成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塞北县的粮仓
&34;走吧,&34;余谨转身道,&34;回去安排人手,尽快开始改良工作。&34;
田丰和李儒相视一笑,跟上了余谨的脚步。
春风拂过盐碱地,仿佛也带来了希望。
塞北县外的盐碱地上,数千人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韦孝宽调来了三百玉璧军,配合着一百五十名捧日军,分成几队带着民夫开挖水渠。士兵们脱去甲胄,赤膊挥锹,干得热火朝天。
&34;这边渠道要挖深些!&34;韦孝宽骑在马上指挥,&34;要保证水流通畅!&34;
不远处,一群百姓正排着队向工地走来。
&34;老刘,你们这是&34;余谨认出了领头的村长。
&34;大人,&34;老刘笑道,&34;听说要改良盐碱地,我们村的后生都要来帮忙。这可是大好事啊!&34;
&34;是啊,&34;旁边一个年轻人接话,&34;等改良好了,就又多了好多良田。我们也想分一片地种呢!&34;
不只是本地百姓,之前安置的流民中,也有不少人自告奋勇地来帮工。
&34;俺们是吃了大人的粮食,&34;一个流民说,&34;这会子有机会报答,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