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词坛圣手(3/4)
曰“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纵然此二人往来甚密,更有师生之谊,所言却非阿谀奉承之词。文人相轻,亦可文人相亲也。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乃是豪放派代表,;散文着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彼时文坛以王介甫和司马君实为宗,苏东坡则可谓是文豪。
神宗皇帝曾问身边的近臣,苏轼可以与哪个古人比作?有人说“唐李白文才颇同。”神宗说:“不然。白有轼之才,而无轼之学。”这十二个字真是一语中的,神宗不失为有眼力的皇帝。苏轼胜在才学渊博,堪称十项全能。也难怪宫中传出“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良,称为天下奇才”之闻。
如此一个朝野俱名的当世大文豪,却因种种缘由而仕途坎坷导致颠沛流离,真真是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政治上的苏轼,虽然没有达到自己达到的要求,但是老天给他关了一扇门时亦给打开了一扇窗。仕途坎坷,成就了他在文艺领域的辉煌;造成他作为政治家的悲剧、文学家之幸运,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他命运的文化意义在于,既创造了不朽的文化业绩,又在人生境界上完成了儒、道、释三教思想的圆融,开启了士人人格的审美化之路。
苦难,于部分人而言是灾难,会因而一蹶不振;但于部分人而言则是打磨,砥砺前行,得到自我精神上的升华,从而成就自我。
苏轼,无疑是后者。
用后世的一句话形容王棣对苏轼的崇敬之心,那便是: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至于乃祖王安石,那亦是不可多见的大牛人,游走于政坛、文坛,皆为顶尖翘楚人物。只是,在王棣看来,祖父给自己的感觉是慈眉善目的老者,而非当世举足轻重的大人物。是尊重的濡沫之情,而非崇拜的追星之感。
关于王安石与苏轼的矛盾冲突并非私密之事,苏轼之所以郁郁不得志,大半是因反对变法所致。二人因缘际会于这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