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花魁盛会(十三)(2/4)
见的,八卦心理嘛,古今不变。当青楼头牌聂胜琼与高门少年王棣相遇于梅花山“暗香阁”,“王氏宝树”侃侃而言,将张功甫的《梅品》攘为己有,一个高雅多才的少年郎形象闪亮登场、惊艳亮相;而后聂胜琼数度登临“半山园”,留连盘桓,宾主尽欢;及至王棣抛出一阙《鹊桥仙》,技压周、秦二位词坛大神,并助聂胜琼强势扭转排名……这一桩桩一件件,似乎都在证明这对俊男美女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
于是乎,流言四起,坊间关于“王棣与聂胜琼之间不得不出的事”成了头条。自然也传到了半山园。
作为当事人的王棣也是醉了,真是欲加之罪……无中生有的花边新闻哪,还无从辩说。得,既如此,干脆做点啥呗。不是说我为了讨聂胜琼欢心而不自量力的与周、秦比试高低么,若是退避趋让,反倒是堕了王家声望,也损了祖父王安石的殷殷期望之心。
三年半的蛰伏,是王安石临终前的劝训,年少成名、风头太盛绝非好事,所以要压上一压。但作为王氏子弟,注定会置身于风口浪尖上。更何况,靖康,真的不远了。若是想做点啥,能改变些许,至少能保护家人周全,势必要获取能有所作为的力量。那么,就一定要展露出与众不同的非凡东西。本非我愿,为势所迫。
要么不做,要么就尽力去做。
花魁大会是个契机,若是能助聂胜琼夺魁,有周邦彦与秦观两位大名人的衬托,王棣之名也必定绽放——二位大咖,请允许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放肆吧。
聂胜琼想夺魁自非易事,要想赢得彻底,要想赢得众望所归,得另辟蹊径,得有不一样的东西。
舞台剧便是出奇制胜的招数。
大宋朝的富庶放在后世绝难以想象。
熙宁十年,税收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三成,工商税4911万贯,占七成。这个数字说明,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农业社会已经在开始向工业社会悄悄迈进了。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是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量小自耕农直接征收农业税一向是国家统治的基础,像宋朝这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