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钱塘自古繁华(2/4)
化污染的自然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只是,雨落不停,人便没了欣赏景致的心情。
在苏州歇了三天,眼见着雨势时急时缓,毫无停歇的迹象,干脆拜别了章知州,重启行程。
苏州知州章惇二月刚调任至此,与王家颇有渊源,知晓王棣到来,自是要尽地主之谊。
章惇出生于浦城的官宦世家,父亲章俞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其年幼时别人惊异他的性情品格,认为他将来一定地位优越。年轻时喜欢修养,服气辟谷,飘然有仙风道骨。性格豪爽、直率,相貌俊美,才智出众,学问广博精深,善于写文章,才识超人。与章楶因为名望明显,被介绍在贵族之间,赞扬于一时。
嘉佑二年,章惇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其侄章衡考中状元,章惇耻于章衡之下,放弃进士,公开违抗皇命拒不受敕,扔掉敕诰回家。嘉佑四年其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名列进士第五名,由此踏入仕途。
熙宁二年,李承之向王安石推荐章惇,王安石大喜,恨得之晚。王安石开始变法后令章惇入集贤院,任命章惇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集贤校理、中书检正。参与制定新法,监修国史,编撰实录。
其后,章惇追随王安石成了最坚定的新政拥护者。但也正因如此,他于宦海几度沉浮,元佑更化期间屡遭打压、数度被贬,今岁调知苏州重镇,方有重新启复之迹象。
江南之地富庶,江宁、扬州、苏州、杭州等地尤为重要,为避免执政者成为“土皇帝”,这些地方的主官历来调派频繁,任期短则数月,长则一年,鲜有主政逾年者,章惇这个苏州知州的官职想必也是做不长的。(注1)
王棣对宋史尤其是北宋后期之事颇多了解,知晓章惇日后会位极人臣,再加上其与王安石既为僚属又为战友之故,对其倒是表现出了相当足够的尊重。
至于其为人,是有相当大的污点的——元丰三年,任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章惇的父亲章俞侵占百姓沈立的田地,沈立拦路向章惇告状,章惇把他抓到开封。因为犯了这两个罪,章惇被罢免。
而仕途多舛,那也怨不得别人。毕竟,他因王安石而起,受到当时权倾天下的大丞相厚爱而参与变法并主持新政的施行,正所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