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最耀眼的星(2/5)
种者签下契约,先付订金若干。如此可先获部分资金……但重头戏是……”
他又慢慢的说了两个字:“众筹。”
将未见影儿的东西租售予百姓,画一张大饼,空手套白狼呀。不过,正儿八经的通过官府获得土地或获得土地的使用权,于平民百姓而言,是大好事,必会趋之若鹜。以此筹得部分资金,可行,可为。
但众筹又是何意?
苏轼三人面面相觑,个个懵圈。
王棣免不了解释一番——众筹,顾名思义,即在民众募资,以支持发起的个人或组织的行为。
好在苏轼思想较为前卫,这从他建“雪堂救儿会”(孤儿院)、“安济院”(公立医院)等事可见一斑,听王棣粗略一说,便明白了其中奥妙,缓缓点头:“倒是可行,只是,以何名目呢?又该怎样筹?”
王棣悄悄悄观察三人神情,皆是面露忧虑,看来真的是一筹莫展。也是的,祸不单行呀,老苏同志去年七月上任,就遇上大旱、瘟疫,好不容易妥善处理,转年又是降雨不歇,颇有久雨成涝之虞,怎不焦头烂额?而疏浚西湖事关民生大计,自是越早施工越好,但工程款不到位,说什么都没有枉然。
“时下连日降雨,疏浚之事可暂搁浅,正好留以筹措款项,子瞻先生不必过虑。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王棣很是诚恳地说了两句,继而话题一转:“度牒如何?”
空气似忽然凝固了一般,“琼节草堂”出现了短暂的真空带。
对苏轼而言,原本灰暗的天空豁然开朗,阴霾一扫而空。
是啊,度牒,就是它了。
度牒,度僧牒省称,也叫戒牒、黄牒,是僧尼受戒的文字凭证,有度牒的僧尼,可以免除赋税和劳役。官府可出售度牒,其收入以充军政费用。
唐天宝年间,杨国忠遣御史崔众至太原纳钱度僧尼道士,旬日得万钱。
宋英宗治平四年,赐陕西转运司度牒千件,籴谷赈济,皆为鬻度牒之利。本朝度牒,不仅有法定的价格,而且它的价格还随使用范围的扩大而与日俱增。元丰七年着令度牒每道为钱百三十千,夔州路至三百千,以次减为百九十千,到了此时则定价为三百千。
售卖度牒,绝对是暴利啊,乃是朝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