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蝶恋花(3/5)
,确是一门技艺,赏心悦目,令人咋舌。遗憾的是,这非王棣的菜。
“品涩居士”么,自然是爱喝茶的,爱的是后世的炒茶。
但炒茶却是源于明代。刻意追求茶原有的特质香气和滋味,是明人的特色之一。对於前人的制作和饮法使茶香失去天然、纯真,他们提出了激烈的批评:“即茶之一节,唐宋间研膏、蜡面、京铤、龙团,或至把握纤微,直钱数十万,亦珍重哉、而碾造愈工,茶性愈失,矧杂以香物乎?曾不若今人止精於炒焙,不损本真。故桑、《茶经》第可想其风致,奉为开山,其舂、碾、罗、则诸法,殊不足仿。“
忍了许久,王棣终于琢磨起炒茶。
那世年幼时,母亲会摘茶叶自己焙制,见的多了,炒茶的工艺流程是晓得的,但局限于理论,却未动过手。
玩珠峰三年多,王棣反复研制,反正就是炒嘛,有口诀的——“第一锅满锅旋,第二锅带把劲,第三锅钻把子。”
说来容易做来难,王同学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咬紧牙关,屡败屡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历经了数百次实验后,终于半成功地炒出了新式茶。之所以是半成功,乃是他泡制出的炒茶总是达不到后世炒茶的“味”,更别提“形”了。果然是术业有专攻啊。
但总比生茶饼或煎茶更有清香味,慢慢的改进吧。
此次来杭,带了些明前炒茶给苏轼,算是随手礼。饕餮客苏大学士赞不绝口,言称“此恰合茶中真味也”。自此,炒茶开始流行。
炮制茶叶,乃顺手为之,两世为人,总不能亏待了自己。
若有能力,也让身边的人过得舒爽些。
聂胜琼,勉强可算是身边人。虽然他从未有所表示,却已是接受了其的存在。
适当的关心是必需的,总不能寒了人家的心呀。
关于琴操与摩尼教的牵扯,其实算不上太深。大抵是她的身份较为敏感,是官宦小姐,家破人亡,充入歌唱院成为色艺双绝的行首,在大红大紫之际“隐退江湖”,且与苏太守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这样的人,最适合吸纳入教作为活招牌以此打响名号壮大声势。劝服她入教,是大功绩。作为新人,王婆毛遂自荐,接下了这桩艰巨而又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